舆情热点
近日,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启动“在参与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家长“一学年至少读一本家庭教育类书籍,制订一份家规家训,至少交一本家长课堂笔记,至少参与一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至少有一次有效的亲子交流”。完成必修课后,家长可以领到一张“家长合格证书”。
文翁实验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全校1000余名学生家长中,60%为外来务工人员,40%为当地失地农民,拥有高学历的学生家长很少,学校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学生成长,所以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要求每位家长都要“持证上岗”。
该校校长郑志军表示,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是阻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学校启动这个家庭教育的课题研究,用最简洁、最容易做到的“五个一”,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为了适应不同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养的差异性,挖掘家长潜力,学校在“合格家长”的基础上提出了“合格家长”“优秀家长”“卓越家长”不同的“五个一”指标,鼓励家长梯级成长,每学年为不同等级的家长颁发证书。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钱江晚报》等针对家长“持证上岗”展开报道和评论。不少家长表示,此举对于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很有助益,但也有部分人担心,强制培训会导致一些家长的反感,最终沦为形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曹德旺就曾表示,“家长提前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并达标,要变得如同婚前检查一样自然”,并建议为家庭教育立法,家长经培训后“持证上岗”,提案当时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实际上,一些地区、学校已经在试点开展、尝试相关探索。近年来,深圳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座等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广州中山自2014年开始探索创新家庭教育,推行“雁阵飞”家长互助组织培育计划,此外,还试点建立“家长持证上岗”制度;今年3月初,广东东莞大朗、东城、常平、石排等多地启动了“家长持证上岗项目”;5月16日,杭州也启动了“星级家长执照”家长成长工程,面向不同年龄段孩子家长开设教育指导服务。
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
“持证上岗”凸显家庭教育重要性(33%)
@Mr鹿小凡: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不但生了孩子,还要好好地养育、教育他。一些父母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导致孩子从小性格和心理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能以一纸证书判断家长是否称职(30%)
@甜胡椒: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执照”来维系,更多的是亲情。执照是对合格父母的认可与赞扬,而对那些做得不够好的父母,这可以作为一个要求自身的标准。
担心对家长造成过多负担(27%)
@徘徊在光与影:要求家长参加培训、“持证上岗”会不会无形之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家校关系向来备受关注,还是希望学校和家长合理分工,高效育人。
媒体观点
《中国青年报》:家长该不该“持证上岗”?
近年来,各类畸形的教育竞争现象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比如,数不胜数的补习班、辅导班耗费家长大量资金和精力,还把家庭教育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一时间,家长、老师、社会无不陷入教育焦虑中,唯恐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半步。能让广大家长更为积极地与学校合作,给予孩子更为平坦、顺畅的成长之路,善莫大焉,但更应关注该校课题研究的后续进展,观察该举措为学生成绩和成长带来的影响。
华声在线:家长“持证上岗”是一种期待
家长“持证上岗”一时难以落地,但并不影响其存在的意义。全社会要关注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教育。地方和学校不妨开设常规的家长学校或家长讲座,组建专家团队不定期给家长上课,与家长沟通互动或进行个体辅导,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东方网:学校要求家长“持证上岗”别逾越边界
学生家长是否够格,学校或许并没有权力进行评判,“热心”的学校也要避免逾越了权力边界。鉴于很多地方家校关系失衡的现实,更要避免学校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走偏,避免一些学校打着让家长“持证上岗”、让家长做“合格家长”的幌子,更加将自身教育责任压到学生家长头上,比如增加“家长作业”,给家长布置更多难以完成的任务,甚至让平时也要为生计奔波的家长变得苦不堪言、不堪承受。
舆情观察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但由于家庭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传承性,也使一些家长教育意识淡薄肤浅、教育方式野蛮粗暴。此外,因为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将孩子置于危险之中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近1000万个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其中重伤及残疾者超过100万,死亡儿童达10万,死亡者平均每天达270余人,其中不乏与监护人的疏忽有关系。
2015年12月22日,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也显示,家长面临最棘手的四种困难: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想法。而家长“持证上岗”的尝试,正是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培训的缺位提了个醒。
有一些人对家长“持证上岗”不甚认同,认为为人家长是一种天然权力,怎么能像工作一样有“职业准入”,难道没有执照就不允许生育吗?
其实,与其说家长“持证上岗”,不如说是以此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事实上,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自身家庭教育素养的匮乏。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76.4%的家长表示,自己需要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然而,目前国内能切实从家长角度出发,具有实操性的家庭教育培训还比较少。对此,一些地区、学校主动承担起培养家长教育的责任,变身家庭教育的“孵化基地”,积极探索家庭教育的方式,帮助家长培养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也让学校的责任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值得肯定。
也应注意,家长“持证上岗”的初衷虽好,但也要平衡好家校关系,防止走偏。这么做是否会造成家长、家庭之间的新一轮攀比,在潜移默化的竞争中给家长增加额外的压力,加重他们的焦虑?对此,对于家庭教育培训的探索,还需社会合力,增设普及家庭教育的相关服务和讲座,因材施教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辅导,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此外,也可以借鉴一些家庭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例如,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立法规定教育机构为父母提供教育培训课程,学校设立专门的家庭社会服务中心。美国于2007年实施《家庭教育开始法案》和Pre-K法案,要求通过实施家访和多种父母参与教育的形式,为父母提供育儿支持。此外,美国各州也通过法律形式保障亲职教育的开展。新加坡的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于2000年启动了学校家庭教育计划,面向家长开设了了解孩子、有效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婚姻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课程。
当然,家长“持证上岗”的关键在于引导家长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支持,学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仅通过几次培训,很难改变各项价值观念已经成型的成年人。而且,家庭教育融入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用相应的方式去适应。因此,家长“持证上岗”的初衷虽好,但仍有待改进,获得一纸证书的家长也不必沾沾自喜,毕竟,家庭教育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