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据昨日《科技日报》报道: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行业对于2017年度知识服务总体收入规模突破500亿元表示乐观。但知识付费到课率过低,续订率成谜。据统计,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
所谓“知识付费”,是把知识加工、转化为易于传播的商品,付费购买。提供“知识付费”的,很多并不是知识的原创者,而是所谓的“知识网红”,能把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轻松的过程。
知识在社会的传播力度,原本取决于知识本身的价值。当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付费”时代来临,营销手段的综合运用之下,知识的讲述方式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了。越来越多的“知识网红”应运而生,知识付费平台被大量“知识二道贩子”占领。这样一个群体,固然可以把知识讲述得活色生香,甚至添油加醋,但是知识的真实性、可信度并无保证。
甚至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根本传播的不是知识,而是各种毒鸡汤。一些没有当过企业家的人,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在知识付费平台上传布创业法则、职场智慧,靠着一些理论装裱的噱头,把它们包装成“知识”。
原本是一些已经存在的理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被改头换面为某某的原创。用户不是专家,对各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不了解,倒方便了一些“知识网红”的肆意发挥。知识付费平台毕竟不是专业机构,没有专业人员构成监督。通常看到网络上一些所谓某某学派、某某大师的“传人”风生水起,其实他们可能只是野路子。
“知识付费”是商业模式,不能以严肃的学术研究标准来衡量。但这种商业模式孵育了许多伪知识、伪专家,对社会形成了误导。知识不同于意见、感怀,需要有可信度。
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知识焦虑越来越严重,正是瞄准现代人的知识需求,“知识付费”应运而生。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越简单越好。学习知识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传播过程再“好玩有趣”,有些学习步骤也省略不了。网络快消时代,人人都想快,什么都想简化,恨不能所有的精神营养也变成维生素药片,这到底正不正常呢?
“知识付费”的火爆,目前只是营造出一种知识繁荣的假象。到课率和续订率低,就是明证。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