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冯小刚执导的《芳华》几经波折终于上映了,影片根据著名编剧家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70至80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爱情与充满变数的人生命运的故事。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芬芳年华。什么是芳华?严歌苓的一句话,让冯导很触动:“芳华就是‘理想’,有理想就会使你的青春变得特别璀璨、壮丽。” 影片从萧穗子的视角展开,刘峰、何小萍等都是都是那个时代“文工团”追求上进的青年代表,他们热血、激情、纯真,但也躁动,也能引起有过芳华或正值芳华观众的共鸣。
在影片中,我们一次次的看到“1974”“1976”字样,不时的听到穗子低沉的声音,暗示着那样的年代里,这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注定要被历史的洪流冲散“芳华”:刘峰连续几年获得各种荣誉,是公认的“活雷锋”,可因所谓的“流氓罪”被下放到前线,在战争中变成残疾;何小萍从小失去父亲,去高原慰问演出时“向何小萍同志学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演出成功后却被“排挤”; 萧穗子第一次失恋,没有因为痛苦而沉沦,终圆大学梦而成为作家……
青春短暂而弥足珍贵,每代人的青春或许都会刻下时代的烙印,多少会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影片中,萧穗子、何小萍的父亲都在“文革”时受冤屈,却等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她们与父亲的书信,也可以读懂其父辈无奈而遗憾的“芳华”。相比之下,刘峰他们那代人也许要幸运,青春期正值社会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而他们或许是因为某种“执念”,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听邓丽君的歌曲,没能与时代同步发展。而当“文工团”要解散,有的人留念不舍,有的人“不知去向”,刘峰退役后也只能贩卖盗版书籍而落寞。
也许,时代会影响一代人的命运,但每个人的性格与选择或许是影响人生轨迹的关键因素。在片尾,主人翁刘峰在海口与“老战友”不期而遇,此时的他烟酒缠身却不经营符合时代发展的“生意”。那个年代的海口也是对外开放的“风口”,任正非、王石等企业家都曾南下深圳、海南等地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时代在变,每一代人年华的流逝终不变。不论是带有“英雄色彩”的刘峰,还是“淡淡忧伤”的何小萍……在那个激荡的年代,他们都在属于自己的芳华,留给我们回味的同时也让人反思自己的青春年华。
稿源:荆楚网
作者: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