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彪(江西 编辑)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12月15日《北京晨报》)
一些人总是热衷于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各类“关怀式”提醒类谣言,诸如“最近鸡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等,搞得人心惶惶,令许多人无所适从。更有甚者,有些“关怀式”提醒类谣言还直接导致不少行业与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前“打针西瓜”“塑料紫菜”等谣言,就曾给相关种植户和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相关行业的整体形象,危害不可小觑。
各类“关怀式”提醒类谣言所以会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除了部分人尤其部分老年人缺乏科学知识、容易轻信外,更多的是一些人出于利益驱动,利用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故意将部分谣言戴上“养生知识”的面具,分享给朋友或发至朋友圈,经由朋友圈点击量的上升,获取不菲的广告收益。这些人实际上是为了经济利益故意传播谣言,是一种见利忘义的不道德行为。
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刑法规定,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散布谣言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但“关怀式”谣言打着“健康养生”的幌子,散布谣言者很少有人受到法律的惩处。由于违法成本低,一些人自然也就不惮于出于利益驱动,大肆在微信、微博中散布“关怀式”谣言。
要解决问题,一方面微信等平台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如不定期发布谣言榜,对相关流传广、影响大的谣言及时辟谣,并处罚发布、传播谣言的公众号。另一方面,还是有必要对在朋友圈中散布“关怀式”谣言的行为实施法律制裁,由公安机关对相关故意传播谣言者实施治安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将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纳入法律规制当中,提高散布网络谣言行为的成本,才能净化朋友圈与网络,令社会秩序得到更为切实的维护。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