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山东莱阳14岁网红神童李向楠成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焦点。起先焦点在于其“天赋异禀”上。紧接着大量网友对此事表示质疑,不少媒体也发文认为这不合常理。最近一次转折则是一些媒体报道又当地教体局回应,显示这件事很可能是真的。一时之间,难分真假。(据网络报道整理)
作为一名普通的网民,我着实把网上“与时俱进”的报道浏览了不少。其中不乏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和微信公号的解读分析。我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想一下此事的可信度和真实度,但面对如此一波三折的剧情变化,我还是选择“再等等看”。毕竟,再理性的分析,也不能替代最终“证据”的显示结果。所以,我无疑讨论这件事情的真假性,因为到最后一定会有确切的、权威的真相广而告之。
其实,这件事附带的真相看点已经远胜于事件本身。人们更想知道的,到底和哪一家媒体或者公号的报道及分析和结果更吻合。真相只有一个,二选一之后总会有一部分媒体“侥幸圆场”,而另一部分媒体“惨遭打脸”。但无论哪一方“胜利”,我觉得都是这起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的失败者,至少是不敬业者。因为这起事件的每一个转折处,都不乏媒体断章取义的跟进式报道。
首先是“懒”,即媒体不加核实就提供一些现成的、压缩性的答案,让公众不用细看真相,就能让人们结合固有思维去套。起初,多家媒体微博转发最起码没有进行及时核实,但“神童”的确是一个“吸睛”事件,在常人眼中,咏叹“神童”更是司空见惯,所以转发者便大有人在。
其次是“急”。随着网友的质疑之声接踵而来,事件的不合理被逐渐指出,一些媒体纷纷辟谣,甚至发表评论文章争做“明白人”。这样做既能说明自身理性,还能赚取足够关注。自然有人急不可耐。“在不疑之处有疑”难能可贵,但停留纸面分析终归不能完全拨开公众迷雾,由于报道尚不能一锤定音,也引发了舆情的第三次波动。
最后是“新”。在真相尚未到来之前,任何一方的单方面说话都会以“预言”的形式充当“真相”。越是“新”的东西,越能吸引公众,聚焦流量,“标题党”也在所难免。题为《“14岁神童被麻省理工录取是真的!”山东莱阳教体局确认了》的文章充分印证这一点。单看题目,窃以为真相就此大白,但点开进去发现,这也只是该教体局工作人员的说法。真正有力的证明材料,“即将才能对社会公布置”。也就是说,文章展呈的硬性内容缺乏,和标题并没有完全配套。
由于疑点颇多,真相还是被打上深深问号。当然结果是后话,也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畴。但以上三个环节都引发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和转发。共同点在于,媒体都是在没有获取绝对真相以前,凭借极少量的信息来源,先声夺人,主动、快速占据话题榜,掌握话语权,进行流量消费。虽然碎片化报道和“谣言”还不能等同,但吃瓜群众不一定都十分理性,其中必然会有一些人会被报道牵着鼻子走。
网友看到一些新闻报道就爱脑补固然不可取。但反过来想,网友爱脑补,恰恰也印证的是媒体的碎片化的报道。自媒体时代网友的理性获得,与其说是主动具有,倒不如说是“倒逼”习得。因为哪怕再不理性的人,生活在这样跌宕起伏的报道环境下,恐怕也会变得谨慎起来。同时,成为一个谨慎的理性人,也不见得一定是好事。因为谨慎的理性人逐渐成长、广泛普及,长此以往,就不会带来媒体公信力的不断下降吗?
可以想见,如果面对一起新闻报道,读者都不愿相信其真实性,将其视作过眼云烟,或者进行天马行空的随意假设,信任危机在所难免。不能准确报道真相的新闻,其实就是一种“自嗨”的庸庸碌碌,甚至有点画蛇添足。“一步到位”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身职业负责。一些媒体和公号,与其凑热点而设置层层悬念,还不如停下来静待花开。如果真有心,完全可以调查清楚了再去作一篇详实的报道,而不是不断的折返消耗。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强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