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8年1月1日“史上最严奶粉新政”全面实施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一轮洗牌突然而至。奶粉企业、经销商,这场奶粉行业大变革中的主角们,有的摩拳擦掌,有的焦灼甩货,要赶在大考前收回成本。而更多的消费者,则对这个被企业和经销商视为生死线的日子无动于衷。(12月4日《北京晨报》)
随着对奶制品的监管逐步走向正轨,奶企重新洗牌就看似必然。去年6月,《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发布,我国对奶粉配方的管理由备案制改为注册制。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未取得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将不得在境内销售。可见,在“史上最严奶粉新政”即将到来之时,已经完成注册制的企业摩拳擦掌,而尚未获批的企业,则在赶末班车。有专家预计,经过奶企这本轮大洗牌,奶粉数量将从2000个配方缩减到500个甚至更少,70%以上的奶粉品牌被淘汰。
奶企重新洗牌,给了国内奶企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三鹿事件已过去了将近10年,可影响仍在。尤其是前几年国内不少婴幼儿奶粉消费者,死活就是不相信国产奶,他们宁愿花高价甚至到海外淘货,也不愿意购买国产奶粉。随着国产奶业的痛定思痛,以及监管的逐步加强,国内奶制品消费呈现了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奶制品企业正在走出困局。最近几年,国产奶强势反弹,检测合格率不但不逊于洋品牌,甚至好于后者。今年第一季度,国家食药监总局对中国奶业各个环节检验的结果是100%合格。
然而,我国奶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进口冲击,而是我国国民乳制品消费水平的不足和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因此,形势就变得不那么乐观,洋奶的冲击力依旧很强。就在本轮洗牌中,洋奶企业纷纷争抢中国“入场券”,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以期享受注册制带来的红利。我国是牛奶产量大国,同时又是奶产品的进口大国。据中国奶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每天销售牛奶2亿多斤,每年进口的乳粉和乳制品折合成牛奶约为1200万吨,约占到全国奶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就是说,我国牛奶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乳品进口量占比却接近我国乳品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尴尬的背后,就是国内消费者大都不信任国产奶,
而且,不仅是优胜劣汰那么简单,即便是留下来的奶企,也要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海外产能的急剧扩大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担忧。虽然配方注册制实施有助于优化国内奶粉产能,确保生产出安全、高品质产品,但除国内奶粉产能过剩外,洋品牌近年来急剧扩张产能,明年国际婴幼儿奶粉产能也可能面临过剩危险。而且,洋奶品牌跨境进入我国,有可能以超低价格变相倾销,这就给国内奶企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无论国内外奶企如何大洗牌,其产品质量,才是生存的关键,只有靠质量才能取胜。任何敢于轻视质量,把消费者的利益当儿戏的奶企,终将难逃失败的命运。作为消费者,他们不关心奶企如何布局,或如何抢占市场,他们最关心哪家奶企的产品质量更好,哪家好,就买哪家的产品。而要想树立起企业的信誉,就必须长久地保持对质量的苛刻要求。如果企业没了责任感、道德感,甚至敢于践踏法律,只有金钱一个信仰,必然将被消费者无情抛弃。
而重新布局,对国内奶企来说就是一个重整旗鼓,树立品牌的好时机。无论是洋奶还是国产奶,国内消费者在选择上正逐渐变得更理性。在众多奶企中,他们总是愿意选择那些名声好、重质量的企业生产的奶产品,这就是在“用脚投票”。由此,国内奶业要想走过漫长的“冰河期”,必须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取胜”永远是奶企生存的法宝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