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宣讲一次,感觉自己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领悟就加深一层,心里热乎乎的,更加坚定了我对助推环保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今后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要战略作为公司前进与发展的指引,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十九大代表、广西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广西博世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双飞教授连日来进行了几场宣讲。(11月6日广西新闻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积极开拓、蓬勃发展。五年来,国家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快速增加。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充分发挥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做好标志性的重大项目。对于重大项目,要做到前瞻性规划,应该想清楚未来的10年甚至50年我们需要什么,要具备超前眼光,长远看待科学研究。在基础科学领域,有一些“基础中的基础”,它一旦发挥作用,对其他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将非常强大。在这些关键领域关键方面要能够取得领先地位,更需要做好科学规划。比如,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高能物理实验的设计、规划、实施动则需要30年或50年,所以,前期的前瞻性规划极其重要。
但同时也应看到,与世界最顶尖的创新强国相比,我国在科技领域仍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是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具体来讲,第一,我们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只占R&D经费的5%,与国际上15%左右的水平还有一些差距。第二,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科研项目的遴选、规划、组织实施还应该更加国际化。要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制度,使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更加规范。第三,虽然国家目前引进了大批国际人才,但是总体来说科研人才还有所欠缺。要通过重大项目吸引更多人才,不但要吸引我们自己的科研工作者留在国内,还要把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保证足够的国际参与。第四,科学研究不能盲目追求所谓的国际热点,一方面要跟国际接轨,但另外一方面也要立足中国实际。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就目前中国的科技发展阶段来看,我们还需要大力发展基础研究,要大力发展物质科学、特别是能自行研制设备的基础研究。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科技领域,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我们要有重大的国际性成果,需要在某些领域成为国际的前沿和领导者,而不只是在某一个点、某一个项目上。要努力成为国际的科学中心,汇聚国际科研人才到中国来做实验,需要规划和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项目,使我们能在科学和技术上领先国际。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李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