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人对健康生活要求的提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求健康心切,针对老年人的诈骗逐渐增多,更可恨的是,这帮骗子的手段还“新瓶装旧酒”年年翻新,什么“免费提供体检”,“免费专家”讲解保健知识,甚至是“大师作法”等诈骗方法层出不穷。就此,北京警方通过本栏目给出几种近期发生的诈骗案例,希望再次给老年朋友们提个醒。(11月6日《北京晨报》)
当下,一提到老年人,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保健品骗局。因为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多发,相关部门早就总结过嫌疑人惯用的诈骗伎俩,比如,恩惠牌、亲情牌、专家牌、免费牌、功效牌和科技牌。虽然随着老人的警惕性提高,一些新的招数也应运而生,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那些老掉牙的“套路”。
按理说,骗子的“套路”并不是多么高明,用老掉牙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问题是,为何如此老掉牙的诈骗伎俩,却让老年人欲罢不能?只有找到了背后的真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化解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骗局,才能让更多老年人从骗局的陷阱旁边擦身而过。
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保健品骗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容易上当受骗”就能解释的。在此,就需要着重说一下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生理的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记忆力、辨别真伪的能力下降等问题,故而容易上当受骗;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很多老年人缺乏关爱和空巢孤寂,身边缺少可以倾诉的人,如果有骗子利用这一点,往往很容易就获得了老年人的信任,从而实现了自己行骗的目的。
这样的分析也许并不全面,而且单纯的将责任归咎于老年人本身也有失偏颇。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老年人确实更容易落入骗局里。虽然这些常见的诈骗“套路”屡屡被揭穿、曝光,但是用到不同的老年人身上,往往还是会奏效。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身处银发社会,如何防范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精准诈骗?
显然,破解玩套路的健康骗局,当务之急还得给老年人补上“防骗课”。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相关部门应该针对老年人接触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少的特征,“送防骗知识进家门”,提高老人的警惕性和防骗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另一方面,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要重视加强与老人的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不因年老而远离社会、集体。同时,老年人自己也要多学习,丰富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开展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丰富晚年生活。
当然,加大打击的力度也是必须做的事情。识破骗局不能只靠善意提醒,当陷阱密布的时候,即使再小心也可能落入其中。警方应该积极打击,填埋这些陷阱。还应该让骗子尝到法律制裁的苦头,让他们得不偿失,当付出的违法代价大于“收获”的时候,骗子自己也就会有所敬畏了。
稿源:荆楚网
作者: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