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军民融合快车提升国防动员能力
2017-10-06 09:01:00 来源: 解放军报

辛士红

不动员,无以胜。国防动员是把国防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战略工程,是军民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不仅为国防动员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有战争以来,就有战争动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战争这一“国之大事”,真正是国家化、民族化和全民化的大事。正如民国时期的军事学者杨杰所说:“现代战争是整个国家民族所有一切力量的总决赛:有一分力量,就拿出一分;有十分力量,就拿出十分,绝不留一点剩余。”

维护和平,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是一种威慑力;赢得战争,高效的国防动员实力是一种战斗力。“战争太残酷了,不能仅仅留给将军去干了。”没有民心民意的支持,没有综合国力的支撑,单凭一支常备军,不可能在这场“总决赛”中赢得胜利,也不可能护佑一个民族远离战争的阴霾。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面对埃、叙军队的突然袭击,8个小时内就动员30万后备兵员,短短3天之内就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其动员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远非对手所能匹敌。相反,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占尽先机却输掉战争,原因就在于武器装备依赖进口,本土企业生产与维修能力严重不足,现役部队几乎是孤军作战。国防动员能力的落后,成为导致战争失利的致命短板。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推进,为推动国防动员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根据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成立军委国防动员部,履行组织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职能,领导管理省军区,这是从顶层上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的战略举措。

我国国防动员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经验。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国防动员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土壤里;国防动员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上世纪60年代,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参观中国的军队和民兵后,深有感触地说,不能在中国大陆上同中国人作战,因为这将遇到亿万军民组成的战争史上纵深最大的防线,并会使进攻者大倒其霉。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小米饭的清香、小推车的力量、江西老表的盐巴、沂蒙红嫂的乳汁……尤其是随着军民融合的形式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升,国防动员的体制在进一步优化,机制在进一步理顺,观念在进一步更新,更加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毋庸讳言,我国的国防动员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动员方式上,仍然较多保留了战争年代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方法;在动员内容上,仍然偏重于机械化战争动员的人力、物力;在动员机制上,仍然存在“靠感情来维系、靠关系来协调、靠觉悟来推动”的惯性做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战争形态的深刻改变、部队编制体制的深刻调整,国防动员只有与时俱进,乘势而上,搭乘军民融合的快车,加快转变动员模式,实现由军队主导的“战争动员”向政府主导的“国防动员”转变,由数量规模动员向快速精确动员转变,以人力、物力动员为重点向以科技、信息动员为重点转变,由“应战型”动员向“应战与应急兼容型”动员转变,由主要靠思想教育向主要靠法律法规动员转变,努力在富国强军的伟大进程中书写新的荣光。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