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宜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今天,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强大支撑,推动着文化产品创作方式的巨大变革,改变着文艺作品的传播方式,引领着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
近5年,随着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一系列数字化工程,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数字化保存,永续利用泽惠万世。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打破了传统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海探测技术在考古界的实施应用,则推动我国水下考古研究和文物挖掘踏上了新台阶。随着“南海一号”等一系列沉船文物的再世重现,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再次联系到了一起,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传统技艺的精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极大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应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得到了重大创新。数字图书馆成为现代图书馆进行知识普及和传播的主要方式,流动图书车、自动图书站等便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方便了基层和社区居民,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电影电视作为现代科技和艺术的集成展现,近5年来,作品质量、呈现效果、艺术感染力都在稳步提升。以电影为例,随着“互联网+”在电影行业的应用,网络购票成为电影付费的最主流方式。网络化的支付,又连带着互联网营销和市场推广的进一步升级。各类付费行为和用户互动数据,则又影响着剧本设计和演员选取。而在电影放映厅内,“中国巨幕”的逐渐铺开,使我国逐渐开始抢占电影行业的高端制造业阵地。广播电影电视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背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与发展。
在演艺领域,科学技术也正在改变着传统表演艺术的生产创作和呈现方式。近5年来,随着院线联盟的逐渐成形,后台的演出院线协同服务系统正逐步推动整合零散的演艺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创作生产的效率。诸如杭州G20“最忆是杭州”之类的艺术演出,融合了艺术与科技最新的进展和理念,为观众呈现的既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大餐,也是机械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声光处理等最新科学技术进展的集中展现。
近5年,我国已逐步从“互联网时代”迈向“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行业已经走过童年期,正处在朝气蓬勃的青年发展期。随着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强力整合,网络文化产品在版权管理技术的支撑下,正逐步走出侵权盗版横行的野蛮生长期,网络知识产权环境进一步净化,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行业正处在“仓箱可期”的盈利前期,而以网络IP带动线下文化消费的新模式也进一步成熟。网络游戏作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娱乐方式,一直高速发展,目前不仅成为文化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也成了中国对外文化出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增材制造、无人机制造等高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并已经在虚拟展陈、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影视制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即将形成各自新的细分行业。
近5年,是科学技术主动向文化领域渗透的5年,也是文化人自发觉醒包容吸纳科技养分的5年。中国的文化科技融合,正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我国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从引导性融合向自觉性融合转变。未来更将浑然一体,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助力。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