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现在关于“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新闻报道隔三岔五。近日就有媒体报道,哈尔滨有位老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已经5年了,3个月前的一天,凌晨两点多,平时连翻身都没办法做到的老伴从床上掉到了地上。老人想求助,点开手机通讯录,里面有包括独生女在内的100多人,却不知道该打给谁。
媒体反映的“空巢”现象是一个事实,但背后的观念和思维存在误区。孩子长大成家立业,或者到国外留学、工作,原来那个“核心家庭”就成了所谓空巢,于是就有了“空巢家庭”“空巢老人”。但在现代社会,“核心家庭”已成为家庭的主流形态,当孩子长大单飞,剩下“空巢家庭”几乎是难免的。但这并不必然导致“空巢老人”陷入无助的悲剧。
所谓“空巢”问题本质是一个养老问题,而养老在现代社会是有解决方案的。养老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传统的方式是由子女赡养与护理,现代的办法是发展养老服务业。随着经济发展,子女奔赴全国各地甚至各国去了,传统养老模式已经行不通。代之而起的是,由政府牵头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家庭养老的替代性办法,以及发展市场养老服务行业,提供补贴,等等。
我们推崇“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美好家庭模式,但也不能回避儿女往往迁徙异地的客观现实。现代社会不同于农业社会,就是工业化把家庭成员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劳动力,被企业配置在它需要人力资源的地方。子女与父母异地而处,这是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可以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意义上予以研究,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在养老问题上,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基于公共理性设计一些有效率、可操作也公平的公共政策。渲染“空巢”悲情不是解决之道,恋旧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责怪子女不孝其实是歧路。老人想求助,点开手机通讯录,“不知道该打给谁”,恰恰说明缺乏身边的保障力量,如果子女不能守住身边,那该怎么办?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并且提高其保障力度和覆盖面,让尽可能多的老年人受益。
“空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持续关注,说明我们在养老问题上没有解决或者解决得还不够好。因为解决得还不够好,所以很多老人还在为养老所困,有些人就归咎于“空巢”、子女不孝,耳边回荡着田园牧歌。对于背后人们正在经历的“老无所依”问题,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解决养老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一方面个人要努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但保障力度仍然有待提升,养老服务业也发育不够充分,家庭养老的替代性方案还需要更多探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经济、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是根本途径。而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政府理应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去,增强老年人获得感。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