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七夕文化”展现更多“中国魅力”
2017-08-28 09:01:00 来源: 长江网

8月28日是“七夕节”,它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不过近年来,随着一些人开始过“情人节”,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爱情经济”上,却无意中忽视了对“七夕节”文化内涵的发掘、研究、传承。每当七夕节来临,市场上就充斥各种活动和餐饮等,而这些又往往与七夕节不总是搭界,如接吻大赛、咖啡、巧克力等,这些属于“情人节”的内容,却在七夕节大行其道。当然,七夕节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充实,而如果七夕节缺少了“中国元素”,就无法展现更多的“中国魅力”,甚至有变味的可能。

从近年七夕节的境遇来看,似乎表面上过得还算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却是内容上的冷清、匮乏,仿佛都是在参照“情人节”而过。七夕节逐渐丧失其传统内涵,反倒被植入了更多“洋节”的内容。在玲琅满目的货架上,几乎看不到与七夕传统相关的文化用品,活动也是派对、购物之类。而能更多体现七夕节“中国元素”的东西,如原汁原味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却少见踪影。

总有人把“七夕节”简单地归类于“情人节”,这显得十分勉强,因为七夕节根本无法与情人节相提并论。七夕节在起源、背景、内涵、信物、方式、价值观等,与情人节有着很多不同。例如,情人节是为了获取爱情,争取自由等,而七夕节,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更有互敬互爱,生死不渝,信守承诺,忠于家庭,孝敬长辈等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更具中国特色,充满了“中国元素”。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在不觉中养成了跟风习惯,有意无意忽视了自己脚下这片属于自己的文化沃土,甚至生搬硬套,把具有传统特色的七夕节,搞得面目全非。

七夕节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又被称为“乞巧节”,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遗憾的是,“七夕节”自从被视为“中国情人节”后,不少传统特色正在消退,掺杂了更多西方情人节的内容,“中国元素”反倒显得越来越少。甚至在七夕节来临之际,该节日成了商家促销的一种手段,另外,由于民间习俗大都在乡村,传统的祈福、祭拜、穿针引线等,很难在城市举行,这就使七夕节的文化味儿越变越淡。

目前,在一些时髦的国外节日面前,传统的七夕节有式微之势,尤其是把各种节日都商业化的当下。然而,越是在这个时候,七夕节就越应该得到重视,以让这个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展现更多的个性和文化含量,使因七夕节产生的“七夕文化”魅力更足,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自身,用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人们的思想,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而要让“七夕文化”更具有“中国魅力”,就必须对节日的内涵进行更入深、更细致的挖掘,同时也需要创新,以使其内涵更符当代人的口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七夕本就该作为文化遗产加以挖掘和传承,以更好地启迪后人。因此,发挥创新智慧,在诸如讲好中国故事、服装设计、风俗传承、文学创作以及各种联谊、聚会活动等方面,当以如今年轻人的偏爱将“七夕文化”发扬光大。

“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让“七夕文化”更具“中国魅力”,就一定要大力挖掘和传承七夕的文化内涵。总之,就是要让“七夕文化”中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以使民族文化传统下去。如此才能从“七夕节”上,看到更多的“中国元素”,使其更具“中国魅力”,也才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刘天放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