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女大学生”报道反转打了谁的脸?
2017-08-03 09:01:00 来源: 长江网

深圳女大学生独自去香港后失联2天3夜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据最新消息显示,该女大学生在到达香港的当日(7月29日)下午,因涉嫌盗窃被捕,并已于7月31日下午在法院提堂。(8月1日 海外网)

近年来,反转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偷鸡腿的妈妈”、“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罗一笑捐款事件”等,舆情的反转不仅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与此同时,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也是造成舆情反转的原因之一。一些媒体为抢先发布报道,未核实信息源真实性;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提取信息源中的只言片语,打造具有煽动性的话题。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众不善推理,却善于行动。”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网络为公众提供了情绪肆意宣泄、意见自由表达的渠道,舆论立场不坚定,使得舆情反转频繁出现。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出现,多表现出多骨诺米牌态势,以失联女大学生为例,从报道章莹颖于6月9日在美国失踪开始,媒体在一段时间内对类似事件的集中报道,90后女教师危秋洁去日本后失联,到7月30日深圳女大学生罗琬璐独自去香港后失联,再经由“连锁效应”发酵逐渐由单纯新闻事件变成了凝合多议题多角度的复合型舆情热点。前期不实报道,加上网络舆论场多米诺效应的催化下,不但制造了类似罗婉璐“人没丢而丢人了”的尴尬事件,还引发了社会恐慌,造成事与愿违的传播效果。

新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媒体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媒体更应该在众声喧嚣中保持清醒和理性,承担起自身责任。要把话语权紧紧握在手里,确保真实全面,网络虚拟世界的新闻真假难辨,公众极易陷入碎片化信息的不确定中,媒体只有在第一时间发出理性声音,保证与舆论场“同频共振”,才能确保舆论场良性发展。此外,还要慎重采编,避免消费主义,舆论场往往不是反映客观事实的“镜子”,而是社会问题的“放大镜”和“聚光灯”,媒体要恪守职业道德,不能为抢占时效性和点击率而盲目发布消息,更不能用“标题党”、“夸张化”和“模糊化”而人为设置舆论导向。媒体不可自毁社会公信力,做好"社会的守望者"。

  作者:官珉月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