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玉”案判了!主犯陈文辉一审因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无期徒刑,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6名被告人被判15年到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无期徒刑,这是迄今为止电信诈骗案件中判得最重的,然而,一想到此等结果是一个花季少女用命换来的,心情还是很沉重。何况,电信诈骗依然遍地开花,骗子贪婪缺德如故,人们接到的疑似诈骗电话数量不见得变少了,令人担忧下一个“徐玉玉”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这不是危言耸听。本案主犯陈文辉通过网络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用于诈骗,这个产业链有多繁荣呢?一组数据即可说明问题——自今年3月以来,全国共查获泄露公民个人信息500余亿条;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中国网络黑产从业人员超150万,市场规模达千亿元。
国家打击电信诈骗案件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效率有限。媒体报道过广东珠海侦破的一起电信诈骗案,涉案金额3000多万元,警方为破案投入1000多万元。如此规模和增速当前,若不尽早从源头有效防范,则电信诈骗案件蔓延的趋势很难改变,并将成为国家和社会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电信诈骗案件如此猖獗,离不开“公民信息泄露泛滥成灾”的肥沃土壤,具体到诈骗实施过程,还涉及改号电话的识别、诈骗电话的拦截等。拿信息泄露来说,最大的源头是黑客攻击和相关企业、单位、平台的“内鬼”。黑客且不谈,“内鬼”能够轻松作乱,必定说明其所在单位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很大漏洞,至少能让员工在缺乏约束的状态下接触大量未加密的信息数据。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涉案当事人被判罚之后,其所在单位很少被追责,也就不会有动力去改进工作流程、填补漏洞。漏洞不除,揪出一个“内鬼”还会有第二个。
再说改号电话,电信运营商已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拦截由改号软件拨打的诈骗电话,为什么不做呢?连续8年关注治理电信诈骗的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曾对媒体说,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所骗取的全部资金中,有10%是用于网络改号线路费用支付给电信运营商的。若真如此,电信运营商对拦截改号电话的动力也就可想而知。去年底,工信部表示将重点清理网络改号,组织互联网企业全面清理网上改号软件,但这件事目前还未执行到位。
形势不等人。在对电信诈骗的战争中,朝向源头的根本性打击来得越晚,国家和社会的损失就越大,这些损失不仅意味着无数个家庭的财富缩水,还包括精神的创伤,有时甚至威胁生命。徐玉玉是一个,别再有第二个了。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