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遏制食安谣言,还需社会共治
2017-07-17 12: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农业部近日在京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曝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专家指出,2015年4月,“草莓残留乙草胺超标”事件,让北京市昌平区观光采摘游客骤降21万人次,辽宁东港市“五一”期间供应量暴跌至零。谣言不仅引发消费者恐慌,更导致销量骤降,价格下跌,影响相关产业健康发展。(7月16日《人民日报》)

  每隔一段时间,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就开始冒出来,以至泛滥成灾。其中,有些是新炮制的谣言,有些则是翻出的旧谣言。当前,一方面是食品安全领域确实存在问题,而另一方面,谣言也实在太多。尽管每次谣言被澄清后,造谣的势头就能被遏制一段时间。可是,平静一段时间后,西瓜被打针、塑料大米、无籽葡萄打了避孕药、凡添加剂必有毒等等谣言,就又喧嚣尘上,且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不仅误导消费者,给企业带来损失,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极度担忧,这是因为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人对食品安全变得越发敏感,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极大恐慌。只要有人声称某食品“有毒”,不管真假,就轻易相信,“宁信其有”的心理占了上风,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对食品安全担忧当然可以理解,食安信心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恢复。但如果有人恶意造谣,而消费者又不讲科学,且深信不疑,就需要认真反思。

  食安谣言,不少都是披着“科普”外衣,甚至看起来都十分“高端”,所谓“有图有真相”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这恰恰说明民众对食安知识的匮乏,同时证明,对食安科学知识的普及,还没有做到位。而造谣者的心态也是复杂多样,有的因为无知,有的为了显摆自己,也有极个别的“唯恐天下不乱”者,还有因行业竞争等原因给对手造谣,以提升自己的商业知名度。如今是新媒体时代,谣言一出,就会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野火”般传播。而粉碎谣言,看起来也难度颇大。

  食安谣言严重损害了企业和产品的声誉,以及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民众的恐慌。然而,光靠打击谣言、粉碎谣言等还显得不够。遏制食安谣言,还要从根源上清除。对那些“高级”谣言,光凭老百姓自己辨认肯定不行,仅靠企业的努力也显然不够。所以,在加大对谣言制造者的打击力度,对谣言传播者加强监管和惩治的同时,还要有透明的食安信息获取渠道。食品安全谣言泛滥,至少说明监管、惩治、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打击食安谣言,为真相发声,没有退路。不做谣言的传播者,不仅是对民众的要求,更是对经常跨行业对食安品头论足的某些专家学者的要求。

  据《南方周末》的调查,目前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各类网络谣言传播的45%,高居首位,这说明形势严峻。而传播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提升公众辨识真假食品安全信息能力,就显得十分紧迫。谣言的滋生,正是有人利用了公众对现代食品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了解不够,出现了一些妖魔化食品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谣言。未来,希望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用权威发布和精准科普建立和维护公众食品安全的信心。

  由此,遏制食安谣言,需要社会共治,无论是消费者、生产企业、销售商家,还是监管部门等,都要参与进来。“守法”不仅是食品企业的责任,也同样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而官方快速和浅显易懂的辟谣发布和传播,设立谣言快速反应机制,对常见谣言制定预案以实现快速辟谣,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而民众要做的,就是通力配合,不信谣、不传谣;如此才能形成了合力,遏制食安谣言方可见效。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天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