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形成合力,谣言就不会再乱飞
2017-07-17 09:01:00 来源: 长江网

农业部近日在京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曝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专家指出,2015年4月,“草莓残留乙草胺超标”事件,让北京市昌平区观光采摘游客骤降21万人次,辽宁东港市“五一”期间供应量暴跌至零。谣言不仅引发消费者恐慌,更导致销量骤降,价格下跌,影响相关产业健康发展。(2017年07月16日 人民日报)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成为民众关心的重点,也成为谣言肆虐的“重灾区”,“三人成虎”让食品产业“伤痕累累”。专家的辟谣尽管再现了“阳光”,但终究是在风雨后,受到的损失很难弥补。

新闻中提到的十大谣言,真假扑朔迷离,“草莓残留乙草胺超标”“香蕉浸泡不明液体,吃了有毒”“又红又甜的西瓜被打了针”“草莓空心是因为使用了激素”“无籽葡萄都是沾了避孕药”“顶花带刺的黄瓜是沾了避孕药”“蘑菇富含重金属”“猪肉里有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45天出笼的白羽鸡是激素催大”“市面上无良商贩为了增重将注过水的针孔螃蟹出售”“养殖黄鳝是用避孕药喂大”……当真假难辨之时,这些谣言一度让百姓兴叹,有“这个不敢吃,那个不能吃”的感觉,谣言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政府公信力的损失,经过连锁效应,最终成本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于是我们就形成这样的“怪圈”,谣言产生——传播——辟谣——查处——新的谣言,百姓在其中扮演着 “受害者”和 “助纣为虐”的角色。面对这种困局,不能指望于中间环节的“辟谣”,还是要在谣言的传播环节进行防控,一方面民众要有一双“慧眼”,在纷纷扰扰的信息面前培养媒介素养,对谣言有分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有可借助的“工具”,比如日前上线的中国食品谣言智能预警处理系统、微信平台的“谣言过滤器”,通过这些“照妖镜”来识别谣言。最为重要的的对“谣言惑众”者要依法进行治理,要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比如,日前对“塑料紫菜”“棉花肉松”等涉谣者进行的严惩,不能只道歉了事,要高悬“微信十条”“网络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利剑,对胆敢以身试法者绝不姑息。

在事实和谣言的“竞赛”中,专家辟谣必不可少。但面对“谣言”的滔天洪水,多元共治尤显重要,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谣言的子弹就不会再乱飞!

  作者:朱权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