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新:婚姻不是筛选出来的“门当户对”
2017-07-14 16: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在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为子女征婚的老人成为了城市一道景观。在这个角落,被颠覆的爱情观、婚姻观疯狂的滋长着,户籍和地域之间的相互踩踏展现的淋漓尽致。户口、房子、学历、工作甚至属相都被分为三六九等。媒体由此总结出来的“中国式相亲鄙视链”更是戳中了无数网友的泪点:户口鄙视,以京籍户口为最高,土生土长的更好;房产鄙视,以中心区域和教育质量高的城区为最高;学历鄙视,男以海归博士最高,女以本科为佳;属相鄙视,属羊的条件再好也不行。(7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在这条鄙视链上,父母们可不是一般的挑剔,你觉得有车有房就是人生赢家了吗?那不一定,在这里北京房主看不起外地房主,城六区房主看不起郊区房主,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环数低的看不起环数高的,学区房的看不起非学区房的,三居室的看不起两居室的……在这条鄙视链上,每个人的眼睛都在往上看,链顶的人不愿“屈尊将就”,链底的人“委屈求全”,老人们的子女被“明码标价”的摆上了台,寻觅着等价或者超值的交易机会。我们无需过分苛责老人,这些条件反映的何尝不是大部分子女的真实意愿?

  很多网友感慨被华丽丽的的鄙视了,很多人不禁要问“单身狗”还相信爱情吗?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桥段还会出现吗?这个相亲市场就像启动了excel表格里的高级筛选功能,使目标与自己的要求达到高度匹配,但是高配、标配、简配,这样靠精准匹配度计算出来的婚姻可靠吗?

  “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在这里展现到极致。笔者并不排斥“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无论婚姻还是爱情,都需要双方“势均力敌”,就像文学家的妻子鲜少目不识丁,三观趋同的两人才更聊的来。但我们依然低估了千百年来“门当户对”理念的历史惯性,本该随着婚姻自由而更加与时俱进的“门当户对”理念在这个角落或城市的其他角落被无限的放大和扭曲。经济基础、学历、社会地位、户口等等计算何其精准,相反的性格、道德、情感反而显得无关紧要了。“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段子何尝不是对现实的反讽,种种槽点的背后又何尝不是网友们对现实的挫败感呢?

  当我们把婚姻的筹码全部压在了物质基础上,我们在婚姻里就收获安全感了吗?还记得七八十年代的爱情和婚姻,一把纸伞、几封情书可收获一段甜蜜的爱情,两床被子一张床,三斤瓜子四斤糖,可收获一段婚姻,简屋陋室,日子依然过得踏踏实实。20世纪80年代,黄希庭等人的调查表明,男大学生择偶条件的重要性依次为:性格爱好、道德品质、才能、身材容貌、经济条件,女大学生择偶条件的重要性依次为:性格爱好、才能、道德品质、身材容貌、经济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功利为结婚条件的增长趋势愈见明显,青年人的婚姻观念逐渐向物质需求转移,一场婚姻就像是资源的组合,要攫取最大利益,这种以牺牲感情等条件换来的“强强联手”,就像没有打好地基的楼宇,很难想象一场风雨来临,大厦会不会倾塌,夫妻会不会大难临头各自飞。

  相识、相知到相爱、相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维系,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最牢靠、最稳固的,也才可能走的更远,让婚姻回归感情,你的婚姻才不是一场豪赌。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于海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