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的自主招生中,山东考生孙洪涛以折纸特长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模拟投档线降60分录取的资格。
折纸折得好就能被降分录取?令人羡慕有木有?读完报道才发现,孙同学已经把这门爱好上升到了研究和创新的高度,折纸蕴含复杂的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又与他报考的机械专业有内在契合……由此可见,“折纸特长”的看点其实在于孙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学科潜力,折纸只是个“皮相”罢了。
有的家长把特长当成“敲门砖”,鼓励孩子学习某个“含金量高”的特长项目,其实这块“砖”可不那么好搬。培育特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必然要以牺牲其他一些机会为代价,除非真心热爱,又有一定天赋,否则很难把一项特长发展到令人瞩目的程度。单就应试效率而言,这般培育特长不一定“合算”。
“特长生”之路不好走,绝不意味着学生不该在特长、兴趣上多加投入。从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到孙洪涛等“特长生”的经历,都在向人们传递一个观念:学习不只是一张列着课本和考试成绩的清单,它包括对生活的热情,包括好奇心,包括质疑、钻研和探索的勇气,也就是科学精神。
今年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期间,山东大学一位教授说:“经过自主招生考试选进来的人,未来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比普通高考进来的学生,应该要高一些。”这句话点明了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即选拔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学生。
要想发掘这些潜质,还有什么能比“特长”更方便直观呢?这个发掘的过程不轻松,但很值得。孙洪涛为了做出逼真的模型,每天自学英语翻阅外文折纸材料,还学会了简单的尺规作图和素描作图;从刚开始的临摹到现在个人设计创作,他的几何能力和数学素养也有了明显提升。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能力,这些都是科研所需的品质。
重视并培育孩子身上的科学精神,意义不在于投档线降下来的那几十分,而在于他们将有什么样的发展,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一可能性所涉及的未来,也不只属于孩子们。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