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参加2017年高考的考生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填报他们的志愿。然而,我们并不知道的是,在一些地方,很多优秀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自由,却被他们的学校强行剥夺了!这样的情况,在Y省多个中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中学,并不罕见。(7月10日环球网)
金榜题名自古以来是人生“四喜”之一。对无数家庭来说,得到高考分数后,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人上阵,合计着如何为考生报考自己心仪的大学。然而这一份自由对部分高考“尖子生”来说,简直是奢望,因为他们的志愿掌握在学校手中,因而许多人只能默默接受学校所指定的大学。这种现象在部分省份并不少见,特别是部分落后的地区尤甚,其中北大、清华更是这些学校唯一的对象。不论专业是啥,不论就业前景如何,不论考生是否愿意,学校看中的只是“北大清华”的牌子。更有甚者更是不惜上演“软禁”、“逼迫”手段,不禁为金榜题名的喜悦埋下一丝阴霾。
为何会上演“尖子生”被“囚禁”填志愿的丑剧呢?归根到底还是功利主义、自私主义在作怪。部分地区为了建设优质高中和提升升学率,就出台了衡量政策,其中重点挂钩就是北大、清华录取指标,考取一个就能加好几分。有的地方甚至把北大清华的录取率,作为衡量地方教育水平的唯一标杆,这不由得使部分学校挖空心思强迫学生报考两校。其次,社会和家长对北大清华的过分热衷度,也加剧了学校功利心理,从部分地区来看,哪个学校考取的清华北大多,哪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就好,就可占有优质生源,而优质生源同时也是学校“命根子”。
还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只面对“北大生”、“清华生”给班集体老师设立“高考教学质量奖”、“优胜奖”,动不动就数万奖金,在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逼迫学生“填志愿”埋下了诱因。不可否认,高考是指挥棒,但是高中教育意义的全部并不仅仅只集中在考名校上。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并不是仅靠几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就能做到的。高考虽是指挥棒,但志愿丑剧的一再上演,过错不在制度,而在部分教育工作管理者把心思用错了地方。部分学校采用强制手段,兼以“孝道”、“集体荣誉”、“感恩精神”,软硬兼施逼迫学生改变志愿。如此,也是在用一己私欲,随意改变学生的一生,这样毫无疑问是背离了教育的本真。
在知识与人才充分涌流的今天,这样的丑剧、乱象上演,无疑是在扭曲一个个人才,更有可能在造就一个个悲剧。部分地区单一性以清华、北大升学率为衡量地方教育水平的思路,必须早日改弦更张,切实制订以整体升学率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衡量标准。政府的鼓励导向也要科学化、多样化,慎用单一的巨额奖金,注重精神奖励,以免给更多的老师造成错觉。应该多在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教师生活水平、学生引导上下功夫。变单一性的注重结果,到全过程及时关注,这样何愁教学水平上不去,重点大学升学率不高呢?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在“名校热”面前,多一份冷静思考,要看到高考也并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道路,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才也还是造就在普通高校。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饶身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