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大限度提醒老人、小孩和那些爱边玩手机边走路的“低头族”,武汉市硚口区利济北路和利济东街路口出现了一种会随红绿灯变色的闪光斑马线。(7月7日 新华网)
城市发展“个性化”创新一直是人们热切讨论的话题。作为引导行人安全地过马路,协助司机文明驾车的交通辅助设施,斑马线一直受到众多创意的青睐。各种爱情斑马线、动物斑马线层出不穷,为单调严肃的斑马线修饰上艺术气息,用创意扩展斑马线的功能,让人们重视斑马线,爱上班马线,无疑是在人文上促进了文明的建设。
无独有偶,前不久陕西也出现了一种充满“个性”的3D斑马线,但是这种3D斑马线却引起了司机和行人们的不满。原来,这种3D斑马线利用了人们对立体障碍物的感知,让斑马线看起来像一根根横在路上的柱子,给它增加了一种胁迫感,让司机过线不得不减速,让行人过线不得不留心。这种胁迫感给司机和路人平添了心理压力,给人带来了不适。
闪光斑马线的设计的高明处在于:它旨在为老人、小孩、“低头族”这些过马路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群提供和谐的红绿灯提示,防止他们因为没有察觉红绿灯而产生安全事故,而对正常交通的司机行人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相对3D班马线的视觉威胁、强迫,这更是一种温馨的贴士,一种循循善诱。它更加贴心,更加温和,更加易于接受。有人会说,这种过于“细致”的提示设计是对市民的溺爱,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放纵,对纠正不文明行为没有帮助,反而助长了不文明行为的滋生。此言差矣,督促市民改掉不文明的习惯,批评教育固然必不可少。但是斑马线作为一种文明行为的协助工具,服务才是它本应发挥的作用,如何将不文明的行为劝导转变成文明行为才是创意设计的最佳思路。让一个服务性设施夹带惩罚的性质,无疑是越俎代庖!引起人们的不适就更是弄巧成拙了。
任何的创意创新一旦失去了以人为本的情怀,失去了群众基础,都不可能成功。文明创建更是宜疏不宜堵。去“野蛮”化,注重关怀,研究贴心的设计,才是文明创建创意创新的真正出路。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