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西南地区第一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的论文诞生,引发社会热议。热议的并不是该论文内容,而是四川农业大学向发表该论文的研究团队奖助共计1350万元。一时之间,关于“重奖论文”的话题四起。(7月5日澎湃新闻)
作为一名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当我看到这篇新闻报道时,首先关注的不是1350万这个“天文数字”,而是“cell”这个顶尖杂志。因为,在《cell》上刊发论文的含金量,远非常人所能想象,《Cell》与《Science》和《Nature》齐名,它代表了研究成果被世界最高权威杂志的认可,更代表了研究团队的科研实力和理论水平,它的实际价值也许并非数字、金钱所能衡量。
社会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疯子最多的两个职业,一个是搞艺术的,另一个则是做科研的。调侃之中略带伤感,科研的世界是“煎熬痛苦”的,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因为其缺少具体可行的实验载体,而且很多新兴领域缺少研究基础,充满未知,这就直接造成研究难度高于其他学科,需要我们的研究学者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和专注力,还要做好闭关修炼的准备。更不用提耗费大量脑细胞,一夜白头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另外,高校和研究所是主力军,他们往往以团队的模式开展研究,既有明确分工,也有彼此间的合作,通过设置实验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反复验证,才可能达到预期结果,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苦难重重。所以,当社会热议四川农业大学发表cell论文时,重点不是论文内容,而是奖金。作为同行,着实想“打抱不平”一番。
“ 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院士、教授是一个国家科研团队中的精英力量,正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自己的领域耕耘奋斗,才有如今我们这舒适安逸的生活,保证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的通畅。“别有梓人传,精艺夺天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毕生心血研究水稻雄性不育问题,解决了我国南方水稻产量低下,吃不饱饭的窘境;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抗生素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人类医学乃至生命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科研价值早已超出了奖金范畴,是国家和世界的宝贵财富。
诚然,我国科研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学术不端、论文造价、师道不正等。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而是用平常心看待,理智客观评价这些科学家和普通研究人员。生孩中,我们可能很少接触到学术研究的信息,因而对相关行业不了解,产生认知偏差也是情理之中。对待科研论文奖金,不妨少一点世俗的眼光,多一些掌声和嘉奖。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