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浙江邵逸夫医院,26岁的规培医生陈德灵猝死。之前他经常加班、通宵,猝死前曾连续通宵夜班。当晚,又一个夜班交接班没人,同事这才发现,他已经猝死在宿舍。 据悉,陈医生已经是2017年第五位猝死的年轻医生。(6月30日 新浪网)
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过劳死”的威胁对象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且呈年轻化趋势。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如此之大?
医学院校艰苦的学习生涯与较低的收入让供需失衡。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至少要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3年研究生学习,再加上医院3年的规培期,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如果读到了博士,时间可能会更长。超长的学习时间和与规培期较低的补贴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医学望而却步。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供给与需求的失衡让许多医护人员不得不超负荷工作,许多城市闹起了“医生荒”。
中国的“医生荒”到底荒到什么程度呢?以麻醉医生为例,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5人,而美国是每万人拥有2.5名麻醉专业人员,英国则是2.8名。如果按照欧美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应该配备33万名麻醉医生。仅从数量看,我国麻醉医生只有“标准配置”的五分之一。麻醉医师的缺口只是中国医疗保障巨大缺口的一个缩影。
再加上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的地区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都分布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或者中西部的省会城市,许多外地患者为了求医问药不惜长途跋涉,更加剧了大城市医师的工作强度。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但是在巨大的医疗供需矛盾之下,加班、连班更成了年轻医师的无奈之举。这位年轻有为的规培医生过劳猝死,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所以“过劳死”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到底该如何纾解?笔者认为还需要从激活社区医疗资源破题。
加强宣传引导,让小病及时就近解决。部分患者盲目迷信大医院,一点小病都不惜舍近求远,对年轻医生充满不信任,仿佛只有专家才能看好自己的病,殊不知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专家资源,也浪费了宝贵的社区医疗资源。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政府加强宣传引导,让患者就近就医,先在社区预诊,把小病“吸附”在社区医院,遇到大病再进行转院。这样既纾解的大医院的压力,也激活了社区的医疗资源。
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水平,让基层留得住人才。三甲医院的医生虽然工作强度大,但是福利待遇好,职业前景更光明,所以更容易集聚的当地最好的医疗资源。所以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水平,缩小与三甲医院的收入差距,让更多“飞鸽”牌的年轻医生变成“永久”牌的社区医生。
建立社区医院、三甲医院间的轮岗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患者愿意往三甲医院跑,根本原因还是医疗水平的差距。三甲医院的医生定期到社区坐诊,让患者在家附近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社区医生也能定期学习,接触到最前沿的临床经验提升水平,让患者愿意到社区看病。
年轻人作为中国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每个年轻人背后都是一个家,他是父母的好孩子,也是孩子的好父母,年轻人的离去,一定是这个家庭难以承受的悲痛。衷心希望医生猝死的事情不再发生,让医生也能健康的守护大家的健康。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