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高考恢复40周年。如同往常一样,今年高考仍备受瞩目。在这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承载着的是一代代青年奋斗的青涩回忆。但这一路走来,高考并不仅仅是一个终点,也绝非一个起点那么简单。高考与青年共同成长着。
高考辗转40年,一代代新青年破茧而出,迎来他们的新生活。1977年,间隔了十余年的高考之门再度开启,570万考生带着时代的艰辛进入考场。上山下乡的青年们为了能走过这“独木桥”,田间地头埋首苦读,只为“跳农门”,不再走父辈辛劳的老路。而今日,虽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有无数青年在为着自己的梦想而寒窗苦读,高考的指挥棒为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当下最为公平的改变人生的平台。
40年验证,新青年需努力,社会需努力。有人反讽高考,一场考试便能如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诚然,这句话实在是戳中了高考的痛处,但也该看到,40年辗转,无数寒门学子凭借对天道酬勤的坚信,敢于与“关系”、“后门”、“裙带”等奋之一搏。平心而论,寒门子弟要熬出头实属不易,高考也仅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希望。
更何况,这种社会不公、体制缺陷不正是我们要去努力改变和完善的吗?这恰恰需要我们的新青年,社会的生力军,蓬勃焕发的建设者共同去努力改造社会,去不断完善社会制度,革掉种种弊端。
不少人批高考制度培育出了只会考试的“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产出的“纸篓”。新闻上不时出现只会考高分,生活能力低的考试机器。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的魏永康,19岁时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不适应中科院研究模式被退学。然而,这些不过是个案,但贯穿中小学教育,素质教育也着实过少。高考之后,懵懵懂懂的高中生们刚刚脱离死记硬背、终日考试的千篇一律的生活。从思想上、觉悟上,他们还未完全准备好迎接青春焕发、大放异彩的大学生涯。他们需要永葆高考奋斗的色彩,不断地去适应环境,避免成为一直为人所诟病的“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社会需要光彩新鲜的青年,中华需要新生的血液。今年恰逢高考恢复40周年,40年光阴承载了多少青年的奋斗故事,又为国家输送了多少与时俱进的人才。再过2年便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百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学生在为拯救民族而奔走呼号,为改造中国而探索奋斗。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学生也在为中国梦而努力着,也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着。
胡适先生在其时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中提出“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重课堂里,自修室里,课余时间里的学生活动。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青年学生是我们源源不断的血液,既要“实”也要“鲜”。“实”有真才实学,“鲜”有锐利创新。
我们不期望看到上课玩手机、趴桌子打瞌睡的青年学生,我们期待的是傅斯年、罗家伦式的五四学生,社会期待的是闻一多、瞿秋白式的五四青年,国家期待的是时刻准备着的学生,时刻努力着的新青年。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功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