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道远: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倾斜背后的隐忧
2017-06-06 15:05: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今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全部安排到建档立卡贫困村任职,满1个聘期(3年)后,特别优秀的,可定向招录为选调生,其余人员可考核招聘录用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月6日《湖北日报》)

每年临近大学生毕业时,各地都会出台相应政策,从毕业生中招募一批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近年来,组织上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倾斜更加明显,无论是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还是通过选调生招录和考聘事业单位的方式解决其出路问题,都在无形之中增加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吸引力。

这种政策倾斜有其现实针对性,能够让更多有志于在农村干事创业的毕业生,扎根基层,奉献青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装上“人才引擎”。同时,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有了制度“兜底儿”,他们也能更加安心的工作,将重心放到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帮扶群众上。这些都是政策倾斜带来的正面效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背后存在的隐忧。

首先,部分大学生加入村官队伍,仅仅是因为政策“利诱”。村官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光鲜亮丽的职业,但是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现实语境中,选择村官“栖身”成为了不少毕业生的理性抉择。很多情况下,毕业生之所以能够看得上村官这个岗位,并非村官工作本身多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而是附着在村官岗位上的各种政策倾斜太过“诱人”。换言之,在这种心态驱使下,选择当村官的毕业生,并非是出于对农村基层的热爱,更像是打着服务基层旗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试问,这样大学生村官真的能够为民办好事、服好务吗?

据媒体报道,从2006年起,北京选聘的村官按照聘用制,在村里任期3年,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和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3年期满后,报考研究生的加10分,同时在任职2年时,为外地生源的村官解决北京市户口。这样的政策照顾,自然也迎来了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村官队伍。而其中,不少外地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北京当村官,最大的动力就是能够解决北京户口。怀着这样目的的毕业生,不过是将村官岗位作为一个跳板而已,更糟糕的是,未来可能会出现村官政策红利越多,这样的毕业生也会随之增多的可能。

其次,政策倾斜越多,大学生村官的荣誉感越低。不管是西部服务志愿者,还是“三支一扶”的大学生,亦或是大学生村官,起初民众对这些人都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敬之情,因为他们是奔着服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他们的身上闪耀着青春的奉献之美。原本这些岗位,都是充满公益色彩的,从事这些事业的人往往都有很强的荣誉感和奉献牺牲精神。可是,随着村官政策越来诱人,这些岗位渐渐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职业,久而久之,在这个队伍中的人,越来越多人学会了算计,越来越多人是为了攫取政策红利,如“耶律哥”秦玥飞这样具有奉献精神和理想追求的村官,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最开始,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大学生村官,除了就业压力的因素外,更多源于青年人的梦想和奉献。正是秉承着梦想和奉献,不少热血青年投身村官事业,奔走田间地头,他们的服务很纯粹,也更加高尚。村官的这个精神内核,不能随着村官政策的变好,而慢慢枯萎。否则,终有一天,缺乏精神内核的村官,也只会名存实亡。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沈道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