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的独立高考考场,反艾滋歧视任重道远
2017-06-02 09:01:00 来源: 长江网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学校共有来自全国的学生33人,他们在校的吃、住、穿、医疗等费用都由学校无偿提供。经批准,临汾红丝带学校高中班的名毕业生,将在该校设立的标准化考场单独进行高考。校长郭小平:“这是中国首次为艾滋病感染者设立独立高考考场。如果我们的娃娃与外校学生同考场,可能有人会抵触。”(中国新闻网 6月1日)

从校长郭小平的话语中,透露着深深的无奈。这些患儿多数是由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一出生就携带着人人敬而远之的基因,在生活学习中处处受到特殊待遇。新闻一出就引起了网民们的激烈讨论,并且两方的言论都显得义正言辞。一方面有网民表示,这就是赤裸裸的艾滋病患者歧视,而另一方面也有网民赞同,他们表示设身处地的想,自己无法放心自己的孩子和艾滋病病人相处。令笔者感到吃惊的是,大多数网民表示不能接受大学期间和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做舍友。

由于医学发展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艾滋病依然是一种病死率极高且无法治愈的严重传染病,世界上还没有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疫苗和特效药物,因此一旦感染艾滋病,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的同时还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同那些非传染性或易治愈的疾病相比,艾滋病人往往受到更多的社会歧视。因此,公众对艾滋病产生的恐慌心理容易对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产歧视与排斥。而且,由于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常常被“污名化”,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往往会被扣上“生活不检点”、“道德败坏”的帽子,更加深了公众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抵触。

据2010年11月27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曾遭遇失业、被迫离校、搬家等各种类型的歧视,在所有的受访者中,14.8%曾由于艾滋病的原因被拒绝雇佣或者失业,16.7%的人被迫换工作,3.8%的感染者有被拒绝提升的遭遇。在教育领域,6.2%的受访者称曾至少一次由于其感染状况被迫离开学校,36.2%的受访者表示教师对其感染状况“歧视”或“非常歧视。在回答居住相关问题的1892名受访者中,7.1%(134人)自感染以来曾由于艾滋病原因,至少一次被迫搬迁或找不到住房。

虽然国家目前已有相关法规,表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应给予他们关爱帮助,甚至在《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中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但是道德层面上的法律又能约束得了多少人?这是法律管辖范围以外的,没有人能够控制他人的思想,改变他人的观念。

大多数网民表示不能接受和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做舍友,对艾滋的恐惧,让他们甚至无法直视艾滋病病人,遇到患者就像遇到瘟神一样远远避开。一方面是对患者的抵触心理,这些人一般会在心中默默的给病人加以“道德败坏”的帽子。另一方面则是害怕自己由此感染上艾滋病,但是艾滋病是通过普通接触传播的,如唾液、握手、拥抱、亲吻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人们抵触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归根结底还是观念问题以及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观念问题固然难以改变,需要人们世世代代的努力,但也并非不可改变。社会应多加深度宣传,普及相关免疫知识,帮助人们树立对艾滋病正确、科学的认识,不要让无知蒙蔽了人性的光辉。

  长江网网评员:胡淑莹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