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关注:谁导演了这出校园攀比“怪象”?
2017-05-30 10: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日,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热传,一个小孩过生日,场面隆重,礼物奢华,不逊于一场豪华婚礼。不容小觑的沉重的教育负担,值得关注的校园 “攀比”现象,每当六·一儿童节来临时,这个问题便越发突出地引人思考。(5月27日中国青年网 )

六一儿童节来临,从各地幼儿园到各地小学,都少不了家长会,都少不了文艺汇演。排节目,少不了老师操心;演出日,家长自然要到场。此时,便是学校实力炫彩、家底“黄金”亮相时刻。

家长比荷包。比啥?比谁更有钱,比谁更土豪,比谁更出手阔绰。我就曾经听小区一位年轻的家长说起,开家长会时,即使镀金的项链,也要弄个挂在胸前,头发焉不拉叽?那就把头皮两侧剔去好了,单留中间那一溜“壁立千仞”,至少也是个国际球星范。这下,年轻的女老师肯定有印象,年轻的“土豪”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咱家老有钱了,可不要轻视咱酷比宝贝。

老师比权威。这不着兴家校共建么?请有“板眼”有“能耐”的家长打印个辅导资料、复印个节目单,写个主持词还算是小事;“帮忙”发个文章,写篇论文、请托找个知名专家为亲戚治病,开点后门还算是中等事;那真正让人着急的“大事”便是不依不饶的孩子了。每每回到家里眼泪婆娑的,因为老师的话便是“圣旨”:要做南瓜灯,你得满世界为“小祖宗”找黄金瓜。有报道,去年杭州2万多小学生被要求养蚕体验生命,结果家长满城遍地寻桑叶。

学生比父母。我们成人公开比阔气、比孩子,暗地里,孩子也在悄悄比父母、比地位。其实,在孩子心目中,起初把父母当做天,认为自己的父母无所不能。一旦稍懂人事,便立判高下。但凡同学生日会,“排场”可大可小,但不能不搞。赠一支笔?小气鬼;送个生日蛋糕,有面子;在酒店请吃饭,够哥们。谁谁谁同学的爸爸做老总、开“悍马”,谁谁谁同学的妈妈会盘麻花辫子、会做红烧肉。哎呦喂爸默妈泪,感觉现在的小孩已失去这个年龄原有的童真。要问年幼的屁屁孩跟谁学的,肯定不是孩子“自学成才”的。

成长台阶贯古今,从来教育是大事。随着80后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眼下愈来愈多青年开始扮演起为人父母的角色,愈来愈多青年担当着为人师表的责任。然而数据显示,现如今超过八成以上的年轻家长们感到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尤其是教育支出的负担之重。细细忖量,这个支出不仅有经济的,也有心理的;这个影响并非孤例个体,也涉及群体方阵。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加以思考。

过去教育界有句流行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是合理的、有益的、恰当的。但无底线、无限度、无原则地追求和满足大人和孩子日益增长的各种欲望,便只会让我们成人的头脑日益“穷”起来,只会让孩子们对人生误判起来,只会让我们教育变得世俗化,也更功利化。

相互“攀比”,家长和家长,老师和老师,学生和学生。这似乎约定俗成,班主任工作总结会上,每位老师谁都不愿抬不起头;坐在家长会的座椅上,每位做父母的谁都不愿说不起话。今年比,明年赶,后年超,所谓“荣誉感”越来越偏离轨道;所谓“自尊心”也越来越没了分寸。一个孩子代表一个家庭,老师发话,做家长的你不配合么?或许一顶“你就不配当妈”的大帽子会框过来。

学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片净土,尊师的内核不变,这是一种基于知识本身而产生的尊重。而种种“攀比”仿若内心的阴霾难以抚去,这会导致学生心态扭曲,会使孩子变得任性,会让孩子容易误入歧途。一任学校和孩子过分地“绑架”家长,这样的教育现状恐非正途,这样的育人模式恐怕难以为继。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其实真正触动孩子和我们心灵深处的,并非外在的繁华与热闹,而是内在的思考和熏陶。

如此,加强消费教育,加强导向教育显然是当下教育的要务一件。无论当老师的,还是做父母的,在每个孩子心中自有一杆秤,要想要求孩子,首先得要求自己才行。深究校园“攀比”怪相,难辞其咎的,并非孩子,恰是我们成人世界的泛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余音缭绕的教育格言,该如何在那阳光和煦的菁菁校园和清清朗朗的读书声里回响呢?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非常关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