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继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之后,共享雨伞也出现在上海街头。近日,有不少市民表示在上海浦东陆家嘴附近看到多把共享雨伞挂在人行道的栏杆上,却不到一天就已经全部消失。(5月28日 央广网)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上海共享雨伞第一批投放的100把一天之间全部消失,城管表示,由于共享雨伞不允许绑在市政设施上,投放企业已自行整改并将这些雨伞全部收走。而这些共享雨伞的投放企业方则表示,目前没有收到公司把雨伞收走的消息,应该是被用户借走了。在这个没有下雨的日子里,他们到底去哪了呢?
共享经济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各种共享设施也陆续上马,无论是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还共享雨伞。这些共享设施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意外的成为了人类道德的磨刀石,成为了我们文明素质的照妖镜。
共享雨伞的消失无疑是一种失信行为,是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是人们道德素质的缺失。但还有更多需要反思的地方。首先共享雨伞是固定的密码,雨伞内部没有定位,造成丢失的数量大;其次,缺少监管和处罚。目前法律和条例上对共享雨伞还没有约束,没有相关部门对此进行监管,毫无惩罚措施,造成新生事物在管理上比较有难度。使得一批批人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尽情享受着占有的乐趣。再次,投放的方式是否合理。共享雨伞企业还未与任何相关政府提出过投放申请并且没有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因此,要想共享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继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这就需要企业利用科技手段,对共享设施进行定位,方便对其寻找,并且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国家要明确共享经济企业的准入门槛和审批手续,制定或完善关于共享设备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使共享设备在法律和条例方面有所约束;相关执法部门还要加大对共享设施的监管力度,同时提高社会大众监督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
长江网网评员:刘颖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