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日起,北京市将正式开始实施《网约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目前已有滴滴、神州、首汽约车、飞嘀、易到等五家网约车平台,获得北京区域经营许可。在网约车新政过渡期,部分网约车平台就开始逐步不向不符合规定的司机派单,运营车辆少了,乘客的直接感受就是“打车难”。(5月25日参考消息)
“网约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城市的“打车难”的问题,其约车方便快捷,司机也“不敢”绕路和拒载,是其相较于传统出租车的最大“优点”。但随之带来的也有一些“毛病”,始终萦绕在“网约车”的“优点”周围。对于这些“毛病”,各地的“网约车新政”在探索之路中也纷至沓来。那么,这些“新政”能否治好网约车的“毛病”?“新政”又会引出哪些新问题呢?
各地的“网约车新政”所围绕的中心便是“网约车”的安全隐患与运营标准。众所周知,出租车具有完备的保险手续,严格的审核标准,而“网约车”的安全系数远远比不上出租车。 “网约车”也缺乏明确定位,其注册流程太过简约,以至于流于表面。其是否该被列为黑车的问题一直都争论不休,致使其身份经常处于尴尬状态。“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都解决了上述的问题,例如登记制度与管理措施的加强。但另一方面,“新政”也重启了“老毛病”。由于司机和车辆的准入门槛高了,工作难度加大了,兼职网约车司机和外地的司机不可避免的被取消了上岗竞争资格。这对于专职网约车司机是个好消息,但对于打车的消费者来说,打车难的“老毛病”却是又回来了。
“网约车”不仅是共享经济的“红利”,更是城市交通的延伸。其出现的背景就是要解决“打车难”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消费者带来互联网时代的便捷。“新政”的出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显而易见,“新政”的探索之路还远没有到“最后一公里”。今后地方政府在出台“新政”时还需考量全面,要知道鼓励或限制“网约车”都是缓解出租车与城市公交压力的一种手段,不能只为了解决问题就因噎废食,让“网约车”为人们带来的优点尽失。重启了“老毛病”,无异于让问题回到了原点。只有在不断摸索中才能找到出路,让“网约车”物尽其用,而非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鹏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