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无需用“励志偶像”的名头来包装
2017-05-23 09:01:00 来源: 长江网

5月22日,《新京报》刊登了以一篇题为《穿短裙露假肢女孩不想成“励志偶像”》引起了广泛点赞。文中介绍了,西南政法大学断腿女孩谢仁慈的动人故事。有人评价她是“西政的太阳”。她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什么太阳,简直是给母校蒙羞”,她不想变成一个励志典型,只想讲自己的故事。

当下,面对这类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不少人都以“励志”冠名,如励志哥、励志姐、励志猪等。但实际上,“励志”二字仅仅是读者需要一个口号,对当事人而言,努力地生活不仅仅是“励志”那么简单。

的确,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励志的故事,感染自己日渐枯荷的心灵,也只有心灵鸡汤的书籍,往往能占据图书排行榜的顶端。人们需要励志的故事,所以对励志的人物充满了赞扬,而励志故事也成了情感消费的最佳商品。不过,当人们饱尝励志故事的美味之后,有多少人出于道德、平等的目的,去主动地关怀和帮助励志故事中的人物?当然,还是有的,只是在数量和强度上充满了些许地遗憾。

那些,点到为止的帮助,口头称赞的帮助,商业利益的帮助,惺惺作态的帮助,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起到正面地作用,但很多人的内心缺少一种,将帮助弱势群体作为义务的觉醒。所以,海量的点赞数量往往是一时的,待新闻热度过后,大多数人回归于平静。是的,转发、点暂、评论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支持,但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关怀却不能仅限于此。

有时,过分的毫无顾忌的“关怀”,也给故事中的主人翁带来了不小的道德负担。受人物质上的资助,就不得不按他人眼中的标准继续生活,现实中也不乏因为善意帮助,而承担巨大压力无法自由生活的人。前段时间,徐章龙拒绝善款的新闻,引起了巨大争议,让人也看到,真正帮助是不该建立在道德绑架之上的。本则新闻中,谢仁慈不愿接受“西政太阳”的称呼恐怕也与此相关。

其实,不难猜想,谢仁慈不愿成为“励志偶像”,原因也在于,她希望将人们对她的关注能分散给其他有需要的人。据统计显示,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来自于社会的精神压力,他们也需要来自社会的更多帮助。谢仁慈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平,也源于现实社会,有不少人对残疾人的莫名排斥。

所以,对待残疾人,我们还是需要在称赞之外,更多更有益的支持和鼓励。而这种帮助,往往是基于平等和责任之上的,只有让自己怀揣着一颗平等的心,帮助新闻之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减少社会上对残疾人无谓的歧视,才能得到最高的心灵安慰。所谓“一善染心,万劫不朽。摆灯旷照,千里通明。”改善自己的内心,往往比一时的帮助更加可贵,面对谢仁慈的励志故事,只有抱以更多的善意,帮助身边的人,励志故事才能绽放出更多的精神价值。

长江网网评员:严奇

编辑:张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