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嘉佳:工人教育,别让学生志愿者禹禹独行
2017-05-17 16:00: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团“新光平民发展协会”为校工开办,坚持授课6 的“新光”夜校因听课工友锐减而计划停办。(5月16日澎湃新闻)

据悉,“新光”社团创办于2011年4月,以服务校内后勤工友为宗旨。社团此前的主要活动为每周一次、不设门槛的“平民夜校”。在夜校中,学生志愿者为工友们讲授英语、法律维权知识、电脑知识、创业规划等知识技巧。

协会创办人、人大2010级本科学生吴俊东曾在一封公开信里慷慨激昂地讲到:教育让人有尊严地生活,教育应成为平民大众的进步阶梯。然而,仅靠一个学生社团的努力,很难搭建起“平民大众的进步阶梯”。诚然,笔者从不怀疑,能为这样一个服务工友的社团停下脚步,几年如一日地为夜校发光发热的志愿者,都怀着一腔热血与悲悯之心。但工友们最需要的知识与帮助,又岂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社团能够赋予的?

做好工人教育,需要摆脱学生社团的框架限制。学生社团的运行模式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服务效果。目前我国的高校社团,大多延续着大一新生当干事打下手,大二学生当主力主持部门工作,大三学生担任社长、常委等决策层,大四前辈淡出社团活动的模式。在淡出社团活动,走向社会后,学长、学姐们几乎不会再回到社团发光发热。这种以年级决定分工的模式对于文学社、动漫社等兴趣社团影响不大;而学生会、共青团等半官方学生组织,一有专职老师指导工作,二有成熟的运行流程,久而久之也能够适应。但对于一个志愿者组织来说,缺乏长期的领导者和一群有经验的中坚力量,仅凭一群能活跃2年左右的在校学生,难免在人力资源上捉襟见肘。

做好工人教育,需要组织实用有效的援助项目。“平民夜校”的黯然落幕,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大学生们在开展社会服务时,对中国式的精英课堂教育的简单照搬。建国以来,我国普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解放初期的“扫盲夜校”已不可简单复制。而带着务工者学英语、读经典,对于大多数工友并无实际帮助。志愿者们也曾尝试做出改变,遗憾地是很多务工者急需的经验,如创业规划技巧、维权援助知识等,也恰恰是学生们所欠缺的。学生们将刚刚从书本、讲座中学到的知识带到夜校来讲授,也难怪工友们抱怨“从专业角度讲,实在不咋地,讲的都是知道的内容”。

北大“逆袭”保安们的故事让无数人为之欢呼,而正在求索路上的务工者与他们身后的志愿者却为大家展示了更为全面的世间百态。“新光”社团成立的初衷无疑是好的,6年以来,许多志愿者也在“新光”的平台上付出了自己的爱心与心血。然而公益要走得更远,需要更好的组织、规划与资源。工人教育要走的更远,就要走出大学校园这个小框框,吸收更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长期服务,吸收更多来自企业与社会的力量,吸引更多乐于学习的务工者积极参与。做好工人教育,需要企业、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别让大学生志愿者在这条路上禹禹独行。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贺嘉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