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对巡察组反映问题少是对纪检工作的考验
2017-05-06 10:27:00 来源: 长江网

2015年11月,江西省武宁县委成立6个巡察组,对全县19个乡镇(街道)开展首轮巡察。巡察组进驻后,组织召开乡村组三级干部动员会,张贴巡察公告,设立举报箱、开通了举报电话,建立巡察专用接待室……虽然准备工作充分,但反映问题的人却很少。(5月5日中国纪检监察网)

事实上,前来反映问题的群众少,并不代表真的没有问题。俗话说得好,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现实中,不管是哪个地方,老百姓的需求与干部作为之间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就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道理一样,没有完美无瑕的干部。在群众与日俱增的服务需求背后,是对干部服务能力能否跟上群众需求的考验,而这种考验往往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探索和实践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群众反映干部问题属于正常现象,不管是表达自己的诉求,还是投诉干部的不良行为,对于巡察组来说,都有可能出现应接不暇的现象。

面对巡察组进驻后的“反映很少”情况,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倒是更值得令人怀疑,在经过该巡察组缜密排查和深入研判后,果不其然,从3名原本处于重要岗位的村干部密集辞职中找到突破口。兵分三路,分别从当地政府、当事人、财政所等三个方面找到了蛛丝马迹,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反映很少”,不过是地方群众担心“官官相护”。既想反映问题,但是又怕案件不能一查到底,到最后还有可能引火烧身。这些顾虑和担忧,对于查处村干部问题来说,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这个案件也在警示纪检干部,巡察工作绝对不能守株待兔,必须主动出击,才能攻其不备、克敌制胜。

《汉书·项籍传》有云:“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主动出击,就能占据“上风”位置,掌握查案的主动权。相反,如果只想坐等群众举报,那么那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无法浮出水面,问题的真相也得不到验证。巡察工作本身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查不出问题的原因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没有问题,一种是纪检干部不作为或者慢作为,总想坐收渔翁之利。缺乏主动意识,是查清干部问题的致命点。

反腐败斗争需要群众广泛参与,以人民的名义,除人民之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贪污腐败分子“零容忍”的反腐态势,惩治了一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不但进一步肃清了干部队伍内的害虫,还重塑了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威信。当前,地方巡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一场针对“蝇贪”的基层反腐风暴正悄然掀起。不能冤枉一个好干部,也不能让一个腐败分子逍遥在法纪之外,这既是对纪检干部能力、素质、智慧的全方面考验,同时也是探索新的监察体制的有力实践。

对问题要细查、深查、彻底查,就必须做到先发制人,对于一些线索模糊的问题,要主动思考、深入调查。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天上不会掉馅饼,善于抓住一切问题线索,敢于揭露一切贪污腐败现象,才能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长江网网评员:李丁乔
编辑:张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