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间时常会有点小冲突。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你觉得该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4月24日,乐山市启明星幼儿园对该园小朋友的家长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被欺负时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被欺负后,应当远离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5月2日《成都商报》)
小孩子被欺负,生活中常见。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里面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既有孩子的心理、生理问题,又有环境、事态、后果等问题。因此,既不能简单地“以眼还眼”斗狠,也不能就此干吃“哑巴亏”,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此项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打回去”能培养孩子的强硬性格,不能说全错,却也值得商榷;“打回去”恐怕是这些家长的本能反应,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答案。
的确,“打回去”这一办法再简单不过,还顺便培养了孩子的“勇敢”。然而,简单的“打回去”也绝非易事。假如打赢了,欺凌者服输,教训了“熊孩子”,使自己的孩子出了口恶气。但如果小孩子出手不慎,伤及对方,甚至打坏鼻子、打瞎眼睛,产生法律的惩罚性赔偿,气是出了,可损失还是要自己承担,只能追悔莫及。而如果在“打回去”中打输了,自己以卵击石,岂不“勇敢”没培养成,反倒更吃亏?更重要的是,一味教孩子“打回去”与文明相悖。因此,“打回去”仅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而已。
幼儿园里小孩子之间争吵甚至动手打架再正常不过,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忧。如果出现孩子被欺现象,一定要首先搞清原因,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是偶然的轻微打斗,就可以找老师解决。如果有“熊孩子”长期搞欺凌,那就要与老师、家长、学校沟通,让家长和校方根据实际情况处理。而小孩子爱打人,除了教养差或天生有攻击行为外,都是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造成的。儿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最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在强烈情绪的驱使下,手脚有时会比大脑先行动。所以,帮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是解决暴力的一个办法。
面对孩子被欺,该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打架”才是。例如,采取“拔腿就跑”的方式最佳;找老师求助基本上没有调和不了的矛盾。孩子通过“打架”可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中学会生存本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能学会如何调节情绪、相互原谅等。3、4岁以上的孩子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决定是躲避、化敌为友、还手等。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能想出躲避或求助的办法,并不意味着怯弱,反而是机智的表现,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最佳“打架”策略。因此,不能简单地以“还手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当然,如何教育孩子,让其把握好这个“度”,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了。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的性格培养。家长不愿孩子当“狼”,成为欺凌他人的“小霸王”,却也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当“羊”,从而失去自我保护能力。自己的孩子被欺,家长心里万分难受,自己都不舍得打一下,却被别人欺负,于是,有家长就选择让孩子“打回去”。而“打回去”是最下策,因为除了武力反击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即让孩子知道,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保护自己,这才最重要。当我们一面希望孩子善良宽容,一面又教他们以暴制暴,岂不是互相矛盾?今天的自卫还击,就可能是明天的暴力相向。以暴制暴就是用一个错误来回击另一个错误,环环相报只能错上加错。由此,善良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我们应该对暴力说“不”。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