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上千种特色美食,是很多华裔、海外留学生返回居住国时常带的礼品。不过最近,一则华裔女性带火锅底料过美国海关被没收的消息引爆网络。有消息称,火锅底料被海关查扣,原因是内有“鸡粉”(鸡精),被认为是动物制品,不能带入境,必须全部没收。(4月29日《南方都市报》)
严查出入境物品本无可厚非,但鸡精被认为是动物制品的理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火锅底料被海关没收的事情并非特例,龟苓膏因其英译为“turtlejelly”,被美国海关怀疑其中含有乌龟成分,按照规定没收,此事也曾引起热议。如果说这些案例只能说明各国入境管理条例不同,而美国海关只是严于管理,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下面的例子真的是让人汗颜了。4月18日,“爱卡汽车”论坛上,用户@奇特熊猫发帖称,自己有次过关时,包装上画有鸡腿的方便面被没收了,然而包装上没画牛的红烧牛肉面却成功过关了。
类似的事情令我们感到啼笑皆非,但我们应该考虑到其反映的文化差异的问题。我国当前实行对外开放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交流方面获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各国文化发展历史不同,必然存在文化差异,我们在对外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如何处理好各国间的文化差异,促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值得去深入思考的。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正在积极地“走出去”,然而各国间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这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只有处理好交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但是仍然对我国的文化存在一些误解。中国美食是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部分,外国人对于中国美食的理解,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然而目前还是有不少关于中国美食的“乌龙”事件。比如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中餐第一菜”左宗棠鸡,做法其实偏向于照顾西方人的口味,并没有多少正宗湘菜的味道,却被冠以这样的名号,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要想中国食品在国际间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普及,首先要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必须有意识地增强中国食品的海外宣传,消除一些“老外”对于中国美食的排斥与偏见,才能从心底里真正地生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我国的文化才能在外国人心目中树立一个较为鲜明的形象。
只有处理好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增强文化交流,才能让“made in China”真正地走出国门。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梁良(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