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的名义》开播,“反腐”这个词似乎真正从政治场走到了市井巷街。从“赵德汉”、“丁义珍”、“祁同伟”,到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辽宁凤城市委原书记王国强、天津市公安局原书记武长顺,人民热衷于为剧中人物寻找“原型”的同时,也说明了这部反腐大局极具时代感和写实性。
一部反腐剧,多少官场态。曾有人说,这是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的确,戏中处处折射着现实,时时彰显着人心,有些桥段还甚至“辣眼睛”。然而也就是这部被观众称为史上最大“尺度”的电视剧,仅仅10天便通过了审查,还收获了“气势磅礴,石破天惊”评语,就连“见惯风浪”的周梅森本人都表示不敢相信。讶异背后藏着什么?那是一个反腐宣传由“不必说”到“必须有”的心态转变,是一个政党敢于自我解剖、自我革命的勇气担当。
从审核者的角度看,自2004年,广电总局下文整顿反腐剧,“红极一时”的反腐题材退出黄金档,也进入长达十余年的“冬眠期”。然而“不去讲”就真的能够“置若罔闻”吗?应明白腐败不是一家之惑,而是全球性的治理难题。要打赢反腐败之战,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低头做事”,而是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一套管用有效的办法。如今从“留白期”到“特事特办”、“石破天惊”,谁又能说这不是对“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反腐决心的诠释,不是基于祖国反腐力度强大支撑下那份开放、自信的真情流露。
审核部门的态度只是全党上下心态的一个缩影,体现着时代的进程。事实上,我们早已经来到了一个公开反腐的路口。可以看到,从《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如今火热的《人民的名义》,我们党已经具有了足够自信,把反腐工作和腐败现象本身一起暴露在人民面前。这不仅是一个政党敢于自我解剖、革命,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历史担当,是全党上下在以满足群众知情权的方式寻求对反腐工作更为广泛支持的摸索,更体现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自我革命、敢于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勇气和无惧一切艰难险阻,一定要将反腐败进行到底的无畏精神。
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之外,我们也应看到民众的心态也正随着祖国的脚步滚滚向前。不盲目“伟光正”,也不用“高大全”,“不完美”的达康书记意外走红可能就是最好的体现,他说明了今天的国人理性、包容、善于换位思考。正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从打老虎到拍苍蝇成效显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于是我们有底气回归到干部本身,用一种平静的心态看待每一位为了人民幸福而尽职尽责的战士们。他们可以不是绝对英雄,可以有许多“不完美”,但只要他们永远站在革命的最前沿,永远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干净纯洁,人民就永远支持爱戴这样的好干部。
改善政治生态就是收拾世道人心。一部反腐剧的热播,表面是一种剧目回归,实则是一种责任挺立,更多的则是一种民心变更,这是经历自我革命、自我修复之后人心所向。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