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一位郁闷的父亲,因为独生女10年前出国留学后就留在国外,还要和外国男友结婚,他坚决反对却无济于事,和女儿“冷战”很久,又犯愁:如果和唯一女儿失去了来往,剩下几十年可怎么过?
人的观念不同,面对什么样的儿女,什么样的生活,都会有想得开和想不开的父母。但报道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即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
古人“父命难违”那一套,今人似已经不太认同了。我们不再仿照二十四孝的方式供奉父母,也更重视自我选择,但,子女仍然有义务去帮父母解决后顾之忧——就算不去亲自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也理应为父母做好相应安排,包括帮他们了解养老的多种选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他们,通过情感交流减轻他们的孤单与不安。
孩子长大就有了自己的人生,父母不该用“养儿防老”等等旧观念拘束他们,这话没错;但建议中国父母都去学某些西方老人,不指望孩子对自己有所回报,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有人说,“现在养老方式那么多,为什么不能努力适应社会呢?”诚然,社会确实出现了多种养老方式和业态,但整体上还不完善,而且许多老人不太会上网,不了解相关情况,去主动咨询吧,又怕被忽悠。子女难道不该帮父母出这一份力吗?总不好把自己的活儿都让社区代劳吧?再说,老人观念上受传统影响更多,重视并依赖子女,消遣方式比较少,个人爱好难以满足全部的精神需求,子女也得帮着填补这个空洞,否则,不是保健品推销员们趁虚而入,就是老人抑郁难捱了。
等80后、90后退休了,或许大多数人都能活得独立、潇洒,但今天的空巢老人却不易做到,因为“路”还不太平坦,子女理应扶着父母走过这段路。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固然有很多可供商榷之处,但无疑是有恩的,比如前文那则报道里的父亲,当年为满足女儿想出国留学的愿望,可谓倾尽全力,连房子都卖了。父母选择与孩子平等地相处,那是他们开明,子女却不可真就以为不欠父母什么,哪怕父母赌气要跟子女“断绝关系”,也不表示子女就可以对父母不闻不问了啊。
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除了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所以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子女帮父母解决后顾之忧,尤其要在情感交流上下足功夫。父母心里有什么疙瘩,子女当用心去抚平,很多时候困难是相对的,可以通过做思想工作来解决。所谓心若相近,天涯咫尺,父母子女之间推心置腹,事事互相了解,就算一年见不了几面,也能保持亲密;相反,哪怕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如果情感上没什么交流,人也会觉得孤单,表面看着不是空巢,内心也成了空巢。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