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重视“技工”请别仅停留在口头上
2017-04-18 09:09: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高水平技术工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但在现实中,高级技工缺口却高达千万人。这不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也制约了广大工人收入水平的切实提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4月17日《经济参考报》)

我国目前高级技工严重缺乏,这已不是媒体第一次报道了,不少有识之士早已察觉“大国工匠”对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作用。然而,面对高级技工被贴上的“蓝领”标签,绝大多数人都把当“技工”作为一种无奈选择。人们普遍认为,技工就是工人,无论再“高级”都是工人。而工人就是“手工劳动者”,挣钱少不说,还不大受尊重,社会地位较低。如此,“技工”这一职业怎么吸引更多人?

面对缺乏高级技工的严峻现实,这就需要改变。而改变首先就必须达成共识,即对技工在认同上、待遇上达成共识。如果一边强调技工的重要性,另一边却对技工的诉求置之不理,尤其是待遇上不予提高,甚至让高级技工也拿低薪,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那么,我国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简直不可想象。

本来,职业技术学院(校)是高级技工的一个主要来源,可如今这类学校也成了“研究型”,办学方向严重偏离。报道中提到的黑龙江齐齐哈尔黑龙冰刀制造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冰刀品牌,但因经营不善曾破产,前年在沉寂多年后首次复产。可是,因技工紧缺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而我国专业运动员用冰刀,仍然以国外高端品牌为主,这听来令人感到十分遗憾和尴尬!经济转型,实现从“制造”到“智造”,没有自身技术过硬的高级技工绝对不行。

人力资源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严重不匹配、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岗位要求不适应,就是造成“技工荒”的罪魁。技工短缺背后的真实原因,就是我们的人力资源和就业市场在设计、构建、政策等上出现了偏差,太过于重视理论上的研究,却轻视实践性劳动。技工的培养看似简单,却需要精心培养,更需要长期的实践;高级技工多数都是从“熟能生巧”中产生。而要想营造“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在劳动用工制度的设计上,提高技工的待遇上达成共识。

大家都知道德国高级技工在整个产业队伍中所占比高达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我们羡慕德国,可殊不知在德国即便是最普通的技工,照样过体面而受尊敬的生活,普通工人在德国属于中产。德国的技工工资不但高于公务员,有的甚至比大学教授都高,这是因为这些技工的精湛技术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德国孩子考大学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人尽其才”,更确切地讲是“各尽所长”。而在我国,即便某人痛恨坐办公室的工作,他也不会去当蓝领,因为只要他去做电焊工或修理工,就意味着他必须在收入和社会地上付出巨大代价。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某地有建筑工人一年能挣20万,碾压“白领”,但这绝非“脑体倒挂”,说是“观念倒挂”更贴切。受了点大学教育的普通人,未必就比技工更有价值。然而,国内的“唯学历论”依旧难除,这就需要从制度设计到转变观念上做出艰难改变,再难也要改变。而最重要的,就是在提高技工待遇的同时,营造“技工光荣”的氛围,绝不能一提到技工,总是低人三分。而是提到技工,首先就令人想到相对高的工资、体面的生活。由此,对技工的重视,请别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提高其地位和待遇。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天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