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实干精神蔚然成风,必先大力倡导“让实干者实惠”之风,使“让实干者实惠”的激励机制与“为担当者担当”的保障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促进干部“想干事、敢干事”的制度体系。(4月14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让实干精神蔚然成风,让实干者实惠,这明确传达出一种信号:就是要干事创业,真干实干,干出“实绩”。过去,一些地方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在干部提拔任用中托关系、递条子、“打招呼”。这股“打招呼”之风,严重干扰用人秩序,败坏用人风气,助长跑官要官,干部群众很反感。
打招呼,递条子,靠关系,走后门,这是地地道道的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文章强调,如果用干部凭关系、凭感情,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官油子”得到提拔重用,而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没有进步机会,就会挫伤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极大地损害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队伍风气和事业发展。那如何真正把党和国家需要,人民群众满意的干部选拔出来?那就是重“实绩”。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干部选拔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实绩突出”是习主席“16字要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中央在干部选拔中重实绩、重贡献的鲜明态度。
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是评判干部的基本依据。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实绩依据,才能选出实干之人,彰显实干导向,营造实干之风;提拔任用干部重实绩,才能不让真心干事的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利。如何让有“实绩”,埋头实干的好干部?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显性实绩与隐性实绩相结合。既要考察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实绩”,也要把那些默默耕耘,踏实做好基础性工作领导干部的“隐性实绩”考核出来,记在功劳簿上,这样才能对领导干部的绩效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有效遏制干部追求“面子工程”、“路边工程”的虚假实绩的现象。二是历史基础与现实努力相结合。要联系本地的历史基础,联系干部的现实努力程度,对不同的基础条件采用不同的评判标准,从而提高考核的准确度,防止挫伤在艰苦环境下工作干部的积极性。三是个人贡献与集体成果相结合。要注意区分领导班子集体的成绩和个人的成绩,既不能把集体的成绩认定在某一个领导干部的头上,也不能平均分摊到领导班子每个人身上,要根据不同职位、不同分工和所起的作用实事求是地分解,使实绩认定更加科学。
王彦生同志说过:“选人用人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群人。我们肩头有万千责任啊!”要用好一大批干部,“激励一大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的用人观,让广大干部自觉埋头苦干实干,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中脱颖而出,用过硬的实绩说话,凭真本事晋升。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