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友:我女儿在余杭一所小学读二年级。最近听女儿说,老师把学生分三种,精英组、平民组、麻将组。其中,平民组又分好几个等级,而麻将组底下的,就是学习不好的小朋友。班主任语文老师是按每一单元考试来划分,我女儿是在平民组2号,我想麻将组的小朋友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呢?我还想知道,老师有权这样做吗?(4月11日《钱江晚报》)
按照考试成绩将小学生分成不同等次,引发舆论热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属于反向激励,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更何况,社会不乏分层和等级,提前适应不无裨益;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扼杀希望、漠视潜能、打击学生自尊心,甚至会导致教育上的“马太效应”。笔者认为,能否将小学生分三六九等需要对划分标准作具体分析,如果是充满主观色彩的区分,无异于戴着“有色眼镜”,应当被叫停。
显然,“精英组、平民组、麻将组”带有感情色彩,不应被提倡。用社会分层合理性类比解释属于“偷换概念”,因为教育评价与社会分层本质不同,无法混为一谈。社会根据经济收入多寡有贫富之分,却从来没有阻断脱贫致富的途径,更加不会将贫富等同于贵贱。相反,“为富不仁”、“自命尊贵”恰恰是与社会平等背道而驰的、也是被道德所诟病的。
由此看来,将成绩差的学生划分到“麻将组”偏离了评价标准和教育主旨,与认富为贵、视穷为贱别无二致。如此一来,被贴上标签的学生更容易受偏见影响产生负面情绪,遑论实现自我激励了。
那么,是不是将“麻将组”改成“后进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实则不然。单纯粉饰说法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纠偏,嘴上不说、心理区分的口是心非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讨论该不该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根源在于教师能不能一视同仁,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
如果把医生比作生命健康工程师,那么教师无疑就是人才工程师。对于患者,医生区分重症重点看护治疗;同理,教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应当加倍关心教育。无论是设置“麻将组”还是“后进组”,主观划分三六九等更像是没有温度的教育,既否定了学生可塑性,也对育人成材本职的失守。
值得注意的是,否定主观划分小学生为三六九等并不是唱衰分数排名这一评价手段。按分数排名客观真实,量化了单位时间学生成绩的差距,能够直观反映教师教学上改进之处,有利于因材施教。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属于“有教无类”的范畴,与分数排名并不矛盾。反对的是在有分数排名评价之外,教师主观上的二次分类。
反思能否给学生分类分层,实际上是对教师本位的思索:无论社会有怎样的评价体系、分数呈现怎样的差距,教师都不能让育人成材的光荣使命充满主观偏见,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有温度的教育题中之义。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