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限外令”的大学显得很“小家子气”
2017-04-12 09:49:00 来源: 长江网

中山大学南校区及东校区近日发布“限外令”,原则上除教师、学生以及校友、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士不得入内。校方表示,此举是为了保证广大师生教学及生活安全。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副所长梁理文认为,中大此举有其合理之处,但中大不仅仅是中大的中大,也是广州的中大,中国的中大,“限外令”是下下策,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应对校园管理的种种问题。(4月11日金羊网-新快报)

这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不仅是中山大学,全国各地差不多每年都会冒出一两所高校出来发布“封校令”,而每一次“封校令”过后,都会带来很大争议。其实,想要“封校”的大学也是一肚子委屈。中山大学因外来人员增多,进校严重干扰教学秩序,不利于校园治安,万般无奈就只好“封校”。况且,国内如北大、清华等名校同样戒备森严,加强校园治安管理,何错之有呢?

其实就像中国一样,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大学也收费,但“封校”的大学基本上找不到。而要想解决外来人员进校园导致的管理问题,看似也不算难,把管理跟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可能有人会说,那管理成本如何解决?既然大学是公共产品,那么管理成本就早已包含其中。况且,抱怨管理成本高不是正确态度,是在故意逃避或僻重就轻。大学校园管理本就不是什么成本问题,而是责任问题。试想,校园之外的城市中,有警察在执法,社会就相对安宁,那么,校园如果有安保人员,就完全可以应对。而且,就是给大学修了一个围墙、把大门关上,顶用吗?用一堵墙挡住别人的同时,也把自己“锁”了进去。而封闭的结果就是作为先进思想发源地的大学与世隔绝,缺乏足够养料。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很多著名的大学包括名校都没有围墙,也不“封校”。就以北大为例,当年北大开放包容式办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旁听学生众多,根本不把自己当“外人”,旁听生甚至可以拿到授课老师的讲义。有人会说时代变了,校园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但就是再变,大学的开放包容绝不应该改变。如今,我们的大学不能说办得越来越差,但顶尖名校在社会观感上似乎不如从前。究其原因,功利化、衙门化等难逃其责,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缺少过去那种开放包容的办学态度。

也许,在大学管理者的骨子里,还是把大学当成一个体制内的“单位”来看待,而且是一个必须封闭的单位。既然是单位,就只能单位人享受其中的一切好处,从图书馆到体育馆都是自己的,就要使其与社会分隔管理。不过,从图书馆到游泳池,从草坪到运动场,再到音乐厅,都视为只能自己单位的人享用的资源,如此想法有些偏颇,与近年来国家让大学等单位与民众共享公共资源的一再倡导相背离。例如,国家反复再号召大学体育场馆应该对外开放,图书馆也尽量与社会公众分享等。而中国的大学绝大多数恰恰是公共拨款,是靠国家投资,即纳税人的钱财管理的“公立大学”,因此,大学的公共资源理应对外适度开放。

大学作为先进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前沿知识的传播地,需要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大学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之外,也有起到对社会大众的启蒙、引领、教化等作用。如果大学遇到了管理上的一点困难,就把大门紧闭,拒绝一切外来人员入内,就显得很“小家子气”,这看似不像一所大学该有的做派。因此,只有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学,才可以立足社会,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也才能吸收各种养料,使自己不断增强自身的厚度和竞争力。一个衙门式的大学,无法被大众认可,也无法走出“象牙塔”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

  长江网网评员:刘天放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