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有公众对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尊严》一文提出的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7日回应称,新版语文教材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不再选用。(2017年04月07日新华社)
从《爱迪生救妈妈》到《尊严》,今年以来质疑语文教材真实性的新闻频现报端,并且这些文章的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都是外国名人,在虚构的“光环”中,孩子们喝了这些“假鸡汤”,或许有裨益,但无形中也会增加一些“膜拜”,这些膜拜会损害对我们文化的自信。
倡导文明本不分中外,全世界的文化在交流中融汇发展。爱迪生救妈妈,抛去故事的真伪,也就是在倡导一种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在2000多年封建历史传统中也许是我们最为缺乏的,但我们并不缺失。同样是5、6岁孩子的模样,我们不是也有《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展现出的机智和科学性,一点也不亚于存疑的《爱迪生救妈妈》。在尊重人性尊严上,我们也许做得不足,但一直在倡导“上善若水,大爱无痕”,这可是2000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甚至不会接受丧失尊严的给予。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载:春秋时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舍食物,对一个饥民说:“嗟!来食。”饥民说,我正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于是一句名言“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教诲千古!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国粹论”,因为鲁迅先生当年就恨铁不成钢的说过:在传统中都能找到答案。但对自己的文化缺少自信没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是我们在这个地球村的标识,这个标识是我们这个民族屹立的基础。去伪存真尤为重要,在求真中启蒙孩子们的心智是新版教材应该体现的宗旨,质疑的声音必须有,因为这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来把握!
长江网网评员:朱权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