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旭东:考核“硬指标”岂能成发展“软肋”
2017-04-08 15:28: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对不少地方而言,考核指标就是干事创业的明确方向。考核“分数”高低不仅意味着“成绩单”有多亮丽,更意味着地方的发展口碑和经济前景好不好,领导干部晋升的依据是否充足。于是乎,不少领导干部都认为围绕考核做工作总是“不会错”的。

诚然,考核作为地方发展评定、各项事业提升的“硬指标”,足以形成激励和倒逼机制,推动地方的基础夯实、业务提升、工作创新、政绩取得。同时,也让属地同级单位间形成较为公平的评价标准,在统一的考核体系下形成创先争优、自我革命、发挥潜能的好氛围。尽管是为了指标在努力,但都是实打实地为地方发展在谋划、奋斗。

就考核指标而言,对各项具体的、可量化的工作确实起到了指导地方全面发展,推动“数字”不断翻新、提升的效果,其对应的工作实绩自然也能从数据上反映出来,作为评价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但疑问也来了,若是工作业务很难从数据上看到,又当如何?这恰是以考核为中心的评定标准始终不可避免的缺陷。

时下,我们不少干部对考核数据过分地较真,可以说提拔、评优,甚至拿到高额绩效全凭它,“分数”就意味着收益。一旦“成绩单”难看、拿不出手,也就等同于折了颜面,难堪的不仅是领导,或者班子,可能整个地方的发展前景都会被质疑、受非议。这种情形下,地方工作的重心自然也就会偏向于出政绩、出数据的“显绩”上来,默默奉献、低调担当的主动作为也会相应地减少。

我们不能单方面责怪领导干部过于重视数据,轻视“潜绩”,毕竟很多领导干部受“考核”所苦,却又不得已为之奔走。有时候,因为一项考核数据的不达标,四处找上级单位解释情况、诉说困境,更有甚者,想出了做“数字游戏”、“报表文章”和“暗度陈仓”等违规违纪行为。长此以往,本该指导发展、提振精神、抓实作风、强化效能的考核反而背离了本意,成为了制约发展的“软肋”。

所以要在不断加强考核指向性、针对性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考核的覆盖面、多样性,不仅要将更多的“潜绩”纳入到考核体系,还要让考核形式更为丰富,既要关注数据指标,也要观察日常表现、突出成就、特定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要适当降低考核结果在个人和班子综合评价中的权重,让考核真正成为“指挥棒”,而非过度追逐的“香饽饽”,避免造成考核成绩好,群众评价低的窘境。要强化考核的过程监管,将任何数据虚假的现象,全都列入到提醒函询戒免的范畴,甚至作为提拔任用“一票否决”的依据,从根源上杜绝考核不实隐患。要将平时考核、“潜绩”考察摆到台面上来,对所有的干部一视同仁进行考核,接受干部群众监督评议,提振在一般岗位、非考核岗位工作同志的动力和激情。

考实考准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始终是摆在眼前的难题,需要不断拓宽思路、创新举措,让考核的内容更全面、范围更宽广、结果更有效,发挥出实打实的评价优劣、补齐短板的作用,切不可唯数据说话、唯利益是图,真正将工作做细、做优、做实。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储旭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