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河南省“最美村医”杨全鸿的生活发生了反转。他在四十多年里攒下了超过50万元的欠条。3月10日前后,杨全鸿把成箱的欠条塞进了火炉,以期换来更大的社会关注度。而杨全鸿等来的则是一纸禁令:新乡县卫计委要求他遣返住院的相关精神病人——作为村医,杨全鸿不具备治疗精神类疾病患者的资质。他感叹,“爷们,树大招风啊。”(4月6日《新京报》)
要“名”的村医杨全鸿最近引起了极大地关注。之所以能引起大的关注,是因为他身上同时体现两种思想——仁义行医和求“名”的思想。
在大众的认知中,仁义行医的人是好人、活雷锋,是有无私奉献精神的道德模范。而求“名”的人则会是比较现实、世俗、在意利弊。与仁义行医的褒义词性相比,求名是中性词,甚至是贬义词。于是,当模范精神与世俗思想如此鲜明地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时,争论四起,人们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观点争鸣之后,就会出现站在仁义行医的道德高点指责杨全鸿的观点,大多数人也会在心中,对这个人抱有不好的看法。
但是仔细了解事情始末之后,会发现杨全鸿第一特点是热心治病救人、不计较治疗费,其次才是他因为自己做了好事而想得到社会认可的“求名心”。在行医四十多年中,无论上门求助的对象是否有能力承担费用,他总是尽职尽责地医治,病人还不上费用,他也从来不在意。他的妻子曾说,“别人看病挣钱,他挣欠条”。
成龙曾经说过,有的人刚开始做慈善是因为其他目的,但做着做着就成真心做慈善的了。社会可以接受为利益做慈善最后爱上慈善的人,为什么不能对将助人放在首位、但也想出名的人多一些理解呢?
人非圣贤,谁能说自己或者他人的精神是百分之百的纯洁高尚?所以,实在无需对求“名”的“最美村医”有太多的围观和热议,每个人有自己活法,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追求,实在无需绑架“最美村医”必须百分之百高尚纯洁。
对求“名”的“最美村医”多一些理解,对乐于助人的人少一些苛责。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柳(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