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军:“超级中学”开分号,玩的是“高考经济”
2017-04-07 08:35: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近日,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有“超级中学”之称的衡水中学进驻浙江。对此,有人认为是社会和学生的共同选择,也有人称“引进衡水模式是浙江素质教育的倒退”。(4月5日《北京晨报》)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不新鲜,假如“超级中学”的支持者回答,恐怕无非又是冠冕堂皇的一套:“为了学生的前途。”即便他们说的是真心话,但我想应该继续追问:为了学生怎样的前途?就是考名牌大学的前途吗?那些考不上名牌大学,乃至无力逾越龙门而无缘大学的学生难道就没前途了吗?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是为了给几个名牌大学输送几个高分产品?

而对于某些“超级中学”的支持者,比如学校的管理者以及他们的上级——当然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嘴上大概会得意洋洋地把自己描绘成一副伟大的教育家模样,打造出这么一所全国响当当的“名校”,给大学输送了“优质产品”,居功至伟啊。但实质上呢?以我看不过是借高考成绩的幌子为自己的政绩增光添彩,“超级中学”其实就是一项政绩工程。无论是已经破灭的湖北“黄冈神话”,还是如日中天的河北衡水二中、安徽毛坦厂中学等等,都是以高考成绩为指标的地方教育政绩工程。主管部门的官员以及“超级中学”的学校领导,利用“马太效应”,几乎集中了一个省大部分的优质生源,而且大量招收高分复读的学生,刻意追求高考政绩——他们当然不会承认是在建造“高考工厂”,但他们内心没准还为这个称号感到自豪呢,一次又一次被媒体曝光,他们一点都不惊慌,这更像一场早有预谋策划的大型免费广告。

有了着意打造的显著成绩,“重点大学上线率”“一本上线率”天花乱坠般地反复抢占媒体头条,这样的诱饵在现实的中国多么迷人,往往可以吸引全省各地都有学生想挤进“超级中学”——很大可能是家长希望如此。他们拼不过京津沪的学生,但又觉得不进名牌大学就有点冤枉,到“高考工厂”打磨,可以提高自己考上名牌大学的几率。为此花一大笔钱,挤也要挤进“高考工厂”,算是考上名牌大学的先期投资,是桩很划算的事。所以很多在一定区域内小有名气的“准高考工厂”基本都是超大班,而学校并不需要加大投入,反而可以获取更多学费、食宿费等经济利益,事半功倍啊。开分号当然是扩大经营,难道真的有人以为这是为了教育事业为了更多的少年考上名牌大学?——大学录取的名额本身是有限的,不过是哪所学校多抢几个而已。

有了成绩,就是有了经验,到处推销经验开分号也是自然而然。“超级中学”招财进宝,对于不太舍得在教育上投入的地方政府而言,这样的“名校”当然就是一家利润丰厚的企业,至少不需要财政投入,还能够帮助当地政府减轻负担,甚至是创收。同时,“超级中学”所在地往往有很多外地学生家长租房陪读,这就带动了当地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教育产业化,或者“高考产业化”好处大着呢。至于说,早晚有那么一天,风水轮流转,某个“高考工厂”倒闭了,唯利是图的教育政绩也跟着破产,但这一切很可能跟现在享受“高考工厂”福利的官员毫无关系了,他们会在乎吗?他们即使看出“高考工厂”“高考经济”是一种畸形发展,也依然会推波助澜。

于是,“教育也是生产力”这句话也被异化而流行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几所“超级中学”的示范引领,某些地方为追求这种高考政绩,“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也打造起当地的“超级中学”来。也可以说,各省都有各自的“超级中学”,只是目前的名气还都不如黄冈中学、衡水二中、毛坦厂中学罢了。于是“招商引资”似的跟“超级中学”联姻,也是一条捷径。有“名牌大学”做诱饵,哪怕“超级中学”变成“高考监狱”,趋之若鹜依然不乏其人。生命,在高考面前,在政绩“鸡的屁”的驱使和诱惑下,就这样轻如鸿毛。

“超级中学”禁锢的是活生生的青春少年,而这些本该朝气蓬勃的少年放弃的何止身体的自由?他们应该活跃的头脑又思考了什么?只有要命的高考,极力追求教育政绩的大人先生们又哪里会管你什么“教育为了什么”。

“超级中学”不过是教育生意化的一个缩影,当GDP政绩观正在被打破被抛弃的时候,教育政绩观为何没有寿终正寝?教育生意经何以越念越热闹?仅仅从被称为“高考工厂”的几所校园内恐怕找不到解决办法。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马长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