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赛】王建:从《人民的名义》里窥见现实
2017-04-02 17:09: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四天,受观众热捧,豆瓣评分达到9.1,开篇不辱使命。(4月1日《北京青年报》)

导演说,这个剧,原来大家以为只有到了一定岁数、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喜欢看。后来他发现,根本不是。他说,如今的90后,三观非常的好,也爱看。不过,我一直没有参透,三观好,又关喜欢这剧什么事。难不成这是导演变着法夸自己的剧正?!

作为一个天天追、有时熬夜看《人民的名义》的95后,看剧时最大的动力,自然来源于剧本身。演员不必说,几十个老艺术家同台飚戏,没有重样的,精彩极了。情节上,从首集"小官巨贪"案让人大呼过瘾开始,也悬疑不断,扣人心弦。有这样水准,在好剧被冠上"良心"的时下,不怕观众不买账。

当然了,"良心剧"时有出现,追剧热情却不常有。《人民的名义》最吸引我的,还是它丰富的"知识点"里能够窥见现实。

其一,反腐。反腐,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政治议程之一。当媒体接连披露各种离奇复杂的腐败细节时,我们不再满足于简讯式案情通报。反腐如何反,成为了盘旋在我们心头的疑惑。而运用想象力去解决这问题,又太容易跌进阴谋论的窠臼。

"规起来"还是"拘起来",纪委、检察机关办案的程序细节,在怎么处理涉腐官员丁副市长的省委讨论中,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我的认知,也从以往新闻里符号化的只言片语,升华到"原来是这样"的更高水平;同时,基于内心朴素的法治理念,我觉得"拘起来"做的对。

其二,老干部。很早就听说过影视剧的创作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让"二老"满意。即让"老百姓"和"老干部"满意。可能涉世未深,道行太浅,所以我始终没明白,老干部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又如何会有这样大的能量。幸好,《人民的名义》里的陈岩石给我做了教科书级别的解释。抗日战争中扛过炸药包,一心为人民的老革命,退休后,和省委书记沙瑞金私人关系性质的一通电话,转瞬间就让他成了一些官员眼中需要巴结的政治资本,自然,趋炎附势的他们遭到了陈老的冷眼。对政治生态一向糊里糊涂的我,看完这些场景,确实受益匪浅。

其三,法治。反腐需要法治精神,生活也要有法治理念。《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的工人们维护自身权益,蛮干斗争,失火烧了自己人,不见得好,最后还是要走法律的途径,才能保障正当权益;在网上为大风厂工人斗争"鼓与呼"而造谣传谣的网友,也得到了法律的制裁。知法,守法,用法,多么的重要。

说到底,《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就是把创作照进了现实: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矛盾,反腐败,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限度……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人就有了代入感。观众不只限一个群体,毕竟这是我们共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参与,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出改变。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