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电影的银幕形象正置身于一个高歌猛进的大好时代。2016年中国年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全国电影票房457.12亿元,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影生产大国。中国还拥有四万多块银幕,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一些国产电影在创作上却迷恋世俗、轻慢崇高,呈现出消费颜值的不良倾向,影响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3月29日《光明日报》)
虽然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中国电影的创作心态浮躁,热衷于依靠明星云集的方式来生产“大片”的现象并不鲜见,消费颜值似乎变成了中国电影抢占市场高地、吸引观众的杀手锏。然而,由于过分依赖消费颜值,导致明星的片酬在影片制作成本中的占比不断攀升,这就使得本该用于制作的费用装进了演员的口袋。在这种高片酬“绑架”制作的现实背景下,中国电影很难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问世,自然也就不足为怪。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电影输出的是精神产品,除了娱乐大众以外,还承担着传播正确价值观的时代重任。而过度消费颜值,使电影创作很容易忽略对人物内涵的挖掘和探索,使角色流于世俗化、粗鄙化和简单化,并传递出错误的审美导向。因此,如果任由这种消费颜值的情况长期存在,不仅容易误导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会让中国电影误入歧途,丢失了应有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总体上说,中国电影近些年来的发展,可圈可点之处不少,硬件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国产电影的受众关注度,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热度,也是其他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但是,中国电影要想能够真正走向世界,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华丽转身,用电影叙事方式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就必须走出希望消费颜值让自己强大起来的误区,在提升创作水平上多下工夫。
关注现实是电影的使命。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七八十年代的《小花》《喜盈门》《苗苗》《泉水叮咚》等影片,中国电影推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通过矛盾冲突来展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但是却释放出了积极向上、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也引领了时代风尚,这是中国电影该有的模样。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因此,中国电影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善于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和典型,用镜头汇聚推动时代进步的伟大力量。而不能只将目光聚焦在眼前,为片面追求票房将“小鲜肉”视若珍宝,消费颜值成就不了电影强国的伟大梦想。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