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同仁堂2016年报数据十分抢眼。年报称,2016年同仁堂实现营业收入120.9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3亿元。公司计划10派2.4元股息。但是,漂亮的业绩数据也遮不住同仁堂(600085.SH)的产品质量问题。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示显示,经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标示为陕西商洛盘龙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等34家企业生产的35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其中包括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杜仲在含量测定项目中显示不合格。(3月30日)
据媒体报道,同仁堂上“黑榜”已经不是大姑娘上桥头一回了。今年一季度,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在已经两次现身质检黑榜。今年2月份,天津质量监督委员会在官网上公布了2016年的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结果,在此公告中又发现了同仁堂的身影。今年1月16日,国家法定第三方检测机构“西安国联质检”(拥有CMAF资质认证)还检测出同仁堂燕窝的二氧化硫含量为10.7mg/kg,超过国家限量标准的10mg/kg。也就是说,同仁堂就这短短的几个月内,频频曝光出中药含片等质检问题。对于一家有近190年历史的“老字号”来说,无疑会造成不小的伤害。
“吃中药,买补品,我只去‘同仁堂’,如果连‘同仁堂’都不能信,那么还能信赖谁?”这是网友对媒体说的话。也表明了老百姓对这一“老字号”的依恋、信赖程度。只不过,上述媒体曝光的这些问题,在这用脚投票的年代,对于一个“老字号”来说,那也是伤不起的。
同仁堂之所以能成为“老字号”,而且近190余年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公众的信赖,除了“老字号”的品牌效应之外,当然是以其质量取胜,或者说是成就“老字号”的法宝的。回想近些年来我们曾经也红火过百年的不少“老字号”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仅成了人们的记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毁长城”——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
同仁堂频上“黑榜”,从一定程度上讲,正走在自毁“老字号”的路上,如果不能悬崖勒马、赶紧刹车,回到正道上来,只怕也会毁掉这块牌“老字号”的品牌。
笔者以为,对于同仁堂人来讲,只有保护好这一“老字号”责任,而没有损害这一“老字号”的权利。同仁堂人应尽最大的努力将这一“老字号”发扬光大、服务于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
稿源:荆楚网
作者:易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