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敏:“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
2017-03-30 13:01: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吃中药,买补品,我只去‘同仁堂’,如果连‘同仁堂’都不能信,那么还能信赖谁?”今年一季度,“同仁堂”却连续3次登上质检黑榜,包括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生产的杜仲、炙甘草,以及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燕窝。看来,“老字号”同仁堂也不让人放心了。

作为中华“老字号”,同仁堂一向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而且在2015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中明确表示,同仁堂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一向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采用质量管理人员派出制来强化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标准,以提供高品质的药品为己任,对经销商和消费者负责。并定期对质量派出人员进行考核、培训,听取他们的汇报,以实现对公司整体质量控制的严格把关。然而,遗憾的是,同仁堂却连续发生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公示、天津质量监督委员会通报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不得不说,同仁堂太掉以轻心了,躺在祖宗留下的金字招牌上“倚老卖老”,不容小觑。

如何提升中华“老字号”品牌质量,这不仅仅是同仁堂一家企业的当务之急。调查显示,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发展势头良好的占40%,持续稳定经营的占50%,仍有10%的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字号”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相对老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品种、新人才后起乏力,导致当下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老字号的“老”是优势,但不能“倚老卖老”, 要主动出击,求变求新,处理好技艺传承和科技创新的关系,既要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又要加强科技创新,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随着市场、技术的变化,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有些老字号已经跟现在的观念有诸多不适。一些老字号专注自己的“老手艺”“老味道”“老功夫”,好比是到“老字号”包子店吃包子,只关注包子好吃,而至于店内的配套环境并没有太多考虑,总有一种“我们是老字号,不愁没顾客”的优越感。殊不知,如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升级,眼光更挑剔,不仅要“包子”好吃,也希望环境舒适、服务到位,缺了哪一样,都吊不起消费者的胃口。可见,处在供给侧的“老字号”,想要混日子可不容易,必须多思创新供给,把供给质量提上来,这才是“老字号”应有的王道。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老字号”企业发展中很多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根源不在于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主要是质量、服务跟不上。大多数“老字号”都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身科技研发能力较弱,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不足,要想焕发“老字号”企业生机和活力,最关键的是要从“老字号”的传统优势中站起来,突出创新引领质量提升,从生产端入手、从供给侧发力,把传统工艺和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老字号”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中华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毋庸置疑,“老字号”功在继承,胜在创新,既要薪火相传,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又要超越自我,提升供给整体质量,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老字号”不代表产品是老的,决不能一味地躺在“老字号”上吃老本,而是要保持原有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求变求新,用新技术发展出“老字号”的新味道。我想,“老字号”活下去,不光要有名声,也要有生意,决不能不能倚老卖老。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凤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