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北京市生态葬清明集体共祭仪式在长青园骨灰林基地生态葬纪念广场隆重举行。骨灰撒海家属代表、自然葬家属代表以及首都各界人士600余人参加共祭活动。人们以隆重的礼仪共同缅怀北京市骨灰撒海和自然葬的逝者。(3月27日《北京青年报》)
清明节来临之际,安葬方式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继花葬、树葬等等生态葬之后,又一种新的安葬方式出现了,那就是节地生态葬。节地生态葬包括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及骨灰立体安葬,这三种方式突出的特点是“节地”。海葬是指骨灰撒海,自然葬是指将骨灰放入可降解骨灰容器里,埋葬之后不久,容器以及骨灰都融入大地。立体安葬是指以骨灰墙格位的形式安放逝者骨灰。
毫无疑问,节地生态葬是一种比花葬、树葬更加前卫,更加体现生态特色且有效节约土地的安葬方式,在我国目前耕地越来越紧张、死人与活人争地的语境之下,节地生态葬更有利于节约耕地,也更能够体现人类来自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
不过,在传统观念尤其是“入土为安”观念依然大有市场的情况之下,推行海葬以及立体安葬都会遇到不小的阻力。而一旦冲突这种阻力,让节地生态葬得以全力推行,不仅能够冲击陈旧的传统观念,还会起到连环效应,使一些地方铺张浪费的殡葬方式也得到彻底改变。
所以,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正当其时。一方面要着力改变人们的殡葬观念,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在政策优惠方面给予扶持,比如加大补贴力度,给予推行节地生态葬的逝者家属经济上的补助。这样不仅能够减轻逝者家属经济负担,有利于推行节地生态葬,还能冲击和纠正“发死人财”的不正常的殡葬市场。
可以说,用经济手段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有百利而无一害,尤其对于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耕地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当下,显得更加迫切。
实际上,目前而言,节地生态葬的推行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骨灰撒海活动自1994年实施以来,已顺利组织了361批次,播撒骨灰16200余份,去年共组织骨灰撒海活动61批次,播撒骨灰2456份,已超过市年遗体火化总量2%的目标,预计“十三五”末,骨灰撒海量将达到北京市年火化总量的4%。可见,传统观念也不是不能改变,努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前景可观。
当然,在推行节地生态葬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缅怀逝者的那份思绪与精神寄托。在此次北京市生态葬清明集体共祭活动中,人们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宣读公祭祭文、家属代表致辞、放飞平安鸽、家属向纪念碑敬献鲜花,等等,这些活动内容隆重而雅致,具体而洁净。在满足了人们思念逝者的情绪之后,相信接受节地生态葬的人会越来越多。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