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予:公车“标识”虽好并非“万能钥匙”
2017-03-26 11:49: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公车长啥样?老百姓如何一眼就认出公车?近日,不少家住草场门附近的市民发现,路上时不时行驶着贴有“公务用车”字样的车辆。3月24日,记者从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了解到,省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标识化喷涂工作已经启动,各市县标识化工作也已经陆续展开。以后老百姓不用看车牌就能一眼认出公车。(3月25日《扬子晚报》)

在公务用车的车身上喷涂标识,配以统一监督电话,使公车身份公开化,便于老百姓一眼就认出公车,知道公车长啥样。旨在利于公众监督,防范公车私用和滥用行为。应该说,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这是一个重要的公车管理举措,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丝隐忧,公车“标识”就真能成为监督公车私用的“万能钥匙”,成为一把遏制公车私用的“利剑”?公车私用真是因为没有身披“标识”?假如公众监督、举报了,处罚不处罚以及如何处罚?会否因为使用者的身份或是合理的理由而假公济私,却在处罚上“雨过地皮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看来,公车“标识”只能是杜绝公车私用第一步。

再进一步说,公车也好,标识举报也罢,都并非公车私用的“原罪”。就以早前的很多事实足能证明,公车喷涂标识并非“万能钥匙”。说得更小一点,以警车、公检法车辆、城管车辆等等为例,均涂有部门标识,乃是最为明显的公车,但其私用、滥用行为却是不争事实。退一步说,虽然有制度设计,但多数时候缺乏强力约束领导干部的“权力用车”,公车出行基本是领导说了算,而情节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不痛不痒,很难从制度上遏制度假休闲、接送亲友等非公务活动动用公车等现象。因此,标识喷涂只是完善公车治理的第一步,尚需要其它配套措施予以配合,诸如严格执行标识喷涂规定、严厉处罚违规行为、将违规信息公之于众等等。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到公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从创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务出行,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无不彰显出对公车改革的决心与勇气。效果虽然显著,但并没决绝。究其原因,公车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领导干部外出公干,乘坐公车就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从而减少麻烦,也能充分体现领导者的权威性。诚然,如今喷涂标识,让公众一眼就能辨别出哪是公车,便于监督。但另一个方面,也难保在标识和乘坐者身份的“虎皮大旗”下,可以一路绿灯,得到另一番“礼遇”。所以,解决公车私用不能单单把眼睛总是盯着车的外表,在标识上做文章。

正本清源。唯有抓住源头,才能让公车在阳光下行驶。为此,公车除了喷涂“标识”,配以监督电话,首先得切实将权力关进笼子里,提高公车腐败违规成本,对违规者予以零容忍;得最大限度的减少公车数量,做到车尽其用,没有为私的可能;得在公务用车内使用登记卡,每次出车的起始时间、地点、里程表公里数都要详细记载,并且要定期上报主管部门;得把公众监督曝光的公车私用事件公开、透明,处罚结果予以公示;更得加大公车私用的连带责任。须知,遏制公车私用首先是政府部门自身的职责,公众的监督只是辅以,等等如是。唯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就一定能发挥标识“徙木立信”的作用,有效遏制公车私用和滥用行为。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标识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并非“万能钥匙”,但总比没有好,值得点赞。相信只要能扎紧公车私用篱笆,明确公车私用的违法性质,依法问责,少一次如同“橡皮筋现象”处罚。定能从源头和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公车私用现象的发生,遏制部分官员的僭越冲动。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鱼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