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启动大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未来两个月内,市人大执法检查组将就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分类收集和运输等情况进行一系列检查。在昨日大会上,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介绍,今年起,全市垃圾分类将有新变化,垃圾将被划分为再生资源和厨余垃圾两类,回收的时候“干湿分开”,“混装混运”将成为历史。(3月22日《新京报》)
北京这一新举措,使垃圾分类朝前迈出了一步。这意味着原标有厨余、可回收、其他三个垃圾桶,将逐渐被一大一小两个垃圾桶取代。其实,垃圾分类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更是管理和投入问题。就北京来说,“干湿分离”还是来得较晚,仅是将率先在部分小区推广,也仅是到年底前每个区至少将有一个街道实行垃圾分类,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就是说垃圾分类在首都也尚处于“试点”阶段。
而推广“干湿分离”这一模式,仅是垃圾分类的一个方面而已。世纪之交的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桂林、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可17年过去了,效果不彰,“分类、分质、分时”收运试点的结果难如人愿。究其原因,就是垃圾分类有方案,但缺标准,有试点,但缺管理。说穿了,就是没有把垃圾分类真正重视起来。其中,投入不足,管理缺位,宣传不够等,导致最终多纸上谈兵。
事实上,垃圾分类不仅是简单的拆拣和分类问题,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文明进步,总是伴随着生产生活和习惯的改变,这看似民众的问题,但更在于引导、管理、投入。而目前的状况是,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严重不足,观念有待改变,而投入和管理更亟待改变。垃圾分类,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有人称人们的自觉意识不够,但如果舍得投入,硬件到位,监督跟上,分类意识就可以赶上来;有些意识、习惯、自觉,就是逼出来的。就连不少垃圾分类搞得好的国家也是如此。
在一些垃圾分类处理较好的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垃圾分类清晰,项目细化,都是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分类,且有着严格的监管和奖惩措施。最重要的是措施都能执行到位,不打折扣,且舍得投入。当然,我们国情特殊,但不能就这么拖着,至少该借鉴有益经验,如让孩子在幼儿园的第一课就包括“垃圾分类”,该舍得真金白银,并把制度性规定落实到位。
如今,民众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一知半解,对可回收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对不可回收主要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以及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果壳、尘土等,也少有了解。而对更有毒害、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或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更是不堪了解。这说明对分类的宣传远远不够。
我国目前主要靠填埋和焚烧处理,以填埋为主,且都在超负荷运转,占地太多,污染太严重,形成“垃圾围城”。而无论采取哪种处理方式,都是“埋不胜埋,烧不胜烧”。而就垃圾分拣来说,主要靠大批城市拾荒者,正规的分拣者基本看不到其身影,这就显得很诡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毋庸多言,而如何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实现良性互动,就是当务之急。而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加大投入。垃圾分类哪方面都需要花钱,现在舍不得投入,未来就是隐患。虽然垃圾分类不能脱离国情,却也不能一拖再拖,不然,何时是个头呢?
稿源: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天放